【本報訊】「我哋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叮噹!」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邵家臻認為這就是《叮噹》卡通片可以歷久不衰,連續俘虜幾代人的原因。
邵家臻指出,每一代小朋友都曾經覺得被困在壓迫的世界中,「阿媽好惡、讀書好辛苦」,叮噹代表了一扇門、一戶窗,通向無限的可能,每種困難都有一種法寶可解決。在香港現時苦無出路的困境,叮噹更成為一個有希望的象徵。
配音換人難勾起回憶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萬家輝指出,人的回憶是由影像、聲音及顏色等相連而組成,不可分割,而且和情緒關係密切,開心的事記憶會較長久。《叮噹》在香港不同世代的人在小時候都追看過,大雄、技安都是人人熟識的人物。於是叮噹配音的聲音,便代表了很多港人童年一部份,每次聽到都能喚起關懷及朋友等親切感覺。
他又指出,《叮噹》與超人或鐵甲萬能俠等不同,故事都是學校、家庭、朋友等日常生活,代入感更強。而叮噹這隻機械貓和其百寶袋,滿足了小朋友希望有人可幫助解決所有難題的幻想,及在失敗和挫折時希望得到安慰的渴求。就算小朋友長大成年,心底其實亦一樣希望有一個事事可幫忙的好朋友。他說叮噹的配音已成為一種象徵及港人集體回憶,今後由另一人去配音,難以再引起相同的感情作用及回憶,相信要一段長時間才會被人接受。
■記者麥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