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如春 - 邁克

四季如春 - 邁克

烏菲齊畫廊展品之中,號召力最強的肯定是《維納斯出世》和《春》,拜倒仙女薄紗碎花裙下的波提切里粉絲左右逢源,站在中間不知道頭應該轉向哪一邊。我從來不過他的電,面對名作也一樣動容,明信片的畫面再熟悉,都禁不住驚訝印刷術永遠捕捉不到明麗顏色底下那層淡淡的哀愁,就像美人本尊帶着一點疲倦的皺紋,經過攝影師加工處理反而好心做壞事,無端端淪為美圖秀秀宮雪花的姐妹。而政治意識正確的男同志,最熱衷膜拜的自然是意大利藝壇基到出汁的兩大前輩,卡拉華治奧和米開朗基羅,恰巧他們在這裏的畫都不是方的而是圓的,教人自作多情聯想起「團圓」一類的字眼。
講開又講,起行前和加拿大朋友通電郵,他搭了一句「請代問候大衛」,回覆「露天的肯定會見到,室內的就未必」,想不到短短七天不但三尊一一看過,還去了米先生墓前致敬。烏菲齊的《聖家族》我更喜歡另一個名字《Doni Tondo》,唸出來像唱歌,同時沖淡了宗教味道,比較配合色迷迷眼球的焦點──實不相瞞,教科書雖然一再分析主題人物畫得如何精妙,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背後幾個言不及義的裸男,陶醉在陣陣青春誘惑裏。這次朝聖,剛好遇上小組圍觀,帶團的肥導遊用英語講解:「那些男子的存在,代表了人文主義……」哈哈哈,粉飾太平得太過份了,人什麼文嘛,分明代表畫家的慾望,那四副活潑的性器官,簡直演繹四季如春哩。當時米開朗基羅三十歲不到,正值賀爾蒙湧動的盛年,左手雕大衛的肌肉右手畫茄喱啡的小鳥,後人何必掩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