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社運的同質性(自由撰稿人 莫鍶軒) - 莫鍶軒

2014社運的同質性
(自由撰稿人 莫鍶軒) - 莫鍶軒

今年是社會運動遍地開花的一年,全球各地都有不同大小的運動發生,如美國黑人青年遭警槍殺引發的全國反警示威,以至台澳港三地先後引發萬人上街的大型運動,均為全球的運動史寫下重要一筆。對於明年政改通過期極有可能爆發新一波抗爭的香港社會,是一些非常重要可供借鏡的經驗。
香港本年曾爆發兩場較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分別是六月的反東北發展撥款抗爭,以及大家都知道的,長達79天的雨傘運動。兩場運動在將來均可能爆發第二浪的抗爭,如東北發展規劃現時在城規會進行討論,可能將有新一輪的發展撥款於立法會表決;而政改第二輪諮詢極可能在一月開始,整個政改方案較大可能在六、七月內放上立法會表決,故此今次的雨傘運動和反東北撥款抗爭都只是一個開始,將來的運動規模只會更大。然而,將來運動的最重要趨勢,將會是公民社會多地連結和新媒體運用兩大部份。
2014年多地均爆發社會運動,形態均是非常類似:透過社交網絡動員、政府無法作出有效回應、以年輕人為主體。新媒體的運用,便是對應年輕人非常重要的溝通媒介。香港近年出現了不少的新媒體,雖然較多新媒體都只是扮演着新聞報道和評論平台,並不是直接作為運動的組織者或推動者,但在推動公民社會發展和運動方向發揮了不少功用。可是在今年7月,《主場新聞》突然結束令人感到新媒體界亦出現了白色恐怖的狀況,令人憂慮新媒體是否不能擺脫傳統媒體所受到的限制。即使現時《立場新聞》重生,亦未必代表新媒體可以能夠如過往健康地發展。將來的新媒體推動者,極需要在這種壓抑的氣氛下,尋找一個新形式推動新媒體發展。
另一方面,既然世界各地均爆發大型運動,加上社交網絡拉近世界的距離,多地公民社會的連結能令多地的社會抗爭互相交流經驗,亦可能令世界各地的抗爭力量互相支持,令香港的社會抗爭視野可以帶到全世界。過往的台港交流,令台灣的太陽花學運經驗移植至香港是次的雨傘運動,推動多地交流可令國際視野再次聚焦於香港未來出現的抗爭運動,令香港與中國政府承受更大的國際壓力,促成政改的讓步。
在明年,我們可預視將來有更大型的社會運動,但怎樣令這場運動有更大的成效,對政治形勢帶來更大的張力,應是新一波運動我們必須考慮到的因素。但願明年香港,真普選可順利落實,公平正義得以彰顯。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