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會用一個「傘」字來總結2014年。好天曬,落雨淋,都可以撐傘。傘本身,卻沒有改變到氣候。對不起,今年的雨傘運動,我認為是時代的產物多於改變時代的動力;假如認為清場沒解決問題,邏輯上也意味着運動只是表象,背後暗湧才是主因。香港深層次矛盾,有人說是因經濟上流動力不比以前,也有人說因沒有普選,制度不公道等。可是,這場運動明顯是世代之爭。香港人不同年齡層都有收入財富差異,假如因純粹經濟原因,理應是社會上收入最低的人積極參與革命才對,但現實反映,許多積極參與運動的人,反而是社會中上流的成員。
政治權利的不均等是主因嗎?我不敢否定,雨傘運動初衷是很單純。不過假如在其他社會環境,香港人會否如此不忿?我知道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很「五、六、七十後」,結果又是回到世代思想分歧的問題上。
「後生仔要的,是尊重。」早兩日跟孫柏文討論這個問題,他說見到不少上一代人,就是覺得要「支持、鼓勵」年輕一代。「大家畀啲掌聲台上嘅後生仔!」他覺得這句話比粗口更難聽。或者,年輕一代根本認為自己是「得」的,要的不是認同,而是要他們認為自己的價值也是主流的一種,不用別人虛情假意地「畀啲掌聲」。
香港人對這個城市的文化不用別人認同;將滬港通說成是對香港的大禮,就連我也覺得像粗口一樣難聽。說到底,世代之別和中港矛盾,才是兩股香港政治的暗湧。問題早在主權移交的第一天就存在,只不過近年才浮現。
特區和權貴要是仍不明白箇中關鍵,下一波衝突只會更激烈。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