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退場,立場復出,意外引起強大爭議,有人讚好,但更多聲討。而且貫徹香港近年輿論界的特色,非友即敵,唔係曼聯就係獌狗。當然如果你想享受做花生友,也可以欣賞意外誕生的副產品《墳場新聞》。
反《立場》的人,最強烈訴求便是「交代執笠原因」。
這其實合理,等於酒樓結業,員工都想知道,是生意難撈無奈結束,還是想拖欠薪金,結業逃避?最多人懷疑蔡東豪的版本是:他們認定當日主場執笠,應該和佔中有關,可能不許《主場》介入佔中,或者在佔中事件上發揮作用。於是《主場》在佔中埋門一腳時無奈結業。而當佔中完結,有關人士可能便同意解除對蔡東豪的禁制,所以才有《立場》復活之舉。基於這個猜測,好多人罵蔡東豪出賣香港人,因為危難的時候執笠,無事才復出。但問題是,如果某勢力的確禁止他佔中時發聲,而這個壓力他是無法抗拒的,他只能潛水。而如果這個壓力,真的在佔中後才解封,蔡東豪應該如何做?堅持不出關?還是復出?等於俾槍指住個頭,只能下跪;槍拿開了,便自然可以站直身子。
如果要指罵蔡東豪,便只能說,他應該俾槍指頭也不下跪,或者,槍拿開了也不准起身。前者要求他做烈士,後者要求他做隱士。那個要求合理?他似是一個曾經拿了好成績卻因為受傷而避戰的運動員,有人欣賞他的堅毅,有人卻質疑他詐傷避戰在奪標時才復出呃Like。
我認為,如果香港市面有多一份找政權麻煩的媒體,也應該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