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有人問:中國會在2015年繼續大國崛起,乃至贏得全球霸權嗎?具有世界眼光的華人領袖李光耀已給出他的答案。在早前出版的《李光耀觀天下》中,他透露:在中美博弈之間,美國仍會最終勝出。
有香港人想要推動大陸民主,李光耀卻認為,香港爭取普選的運動對推動中國大陸政治改革沒有任何意義。李光耀「睇死」大陸民眾:「你必須從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中尋找答案。在中國歷史中,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意味着一個和平的國家,一個軟弱的中央意味着紊亂……這個政治體系比共產主義更早。」李光耀更對現在的中國共產黨重新下定義:「從嚴格的字面意義上說,他們已不再是共產黨人了,而是實用主義者,決心要塑造一個富裕發達、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
1965年新加坡剛剛建國的時候,親中團體中華總商會前去游說李光耀,希望新加坡推行華語教育。李光耀嚴詞拒絕:「你得先把我打倒。」於是,英語在新加坡的地位得以確立──這也是新加坡能夠融入世界的重要原因。
李光耀堅定看好美國,認為雖然美國現在陷入一些困境,但「美國並沒在逐漸式微」。李光耀指出,未來世界的競爭,主要會集中於人才的搶奪,而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在這方面會比中國更有競爭力。另外,美國的優秀制度保證其創新能力。美國人隨時可以發明新的遊戲規則,令中國處於被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互聯網和蘋果手機──中國永遠也沒辦法趕上,只能被美國牽着鼻子走──山寨產業是無法創造令人信服之軟實力的。李光耀認為,美國歷史上有多次危機:內戰、大蕭條、冷戰、越戰等等,最終卻都能化險為夷。這一方面是美國社會的活力,另一方面則反映出美國整個國家的「自癒」能力──其背後是完善政治制度的支撐。而別看中國一時的崛起,能夠持續多久,則需要由歷史來裁奪。
但是,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是不可能不引起重視的。伴隨經濟總量增長的,是大陸人不可一世的無知與傲慢──李光耀曾領教過大陸「網絡暴民」的厲害。2009年,他以英語提出要「平衡」中國的觀點,卻被大陸人繙譯成要「制衡」中國。大陸網民極為不忿,排山倒海譴責李光耀身為華人數典忘祖。即便李光耀公開解釋,可大陸網民的憤怒依舊無法平息。在李光耀看來:「這顯示,嶄露頭角的是一股未成熟的力量。」身在香港的我們,對此自然更感同身受。
而在移民政策方面,李光耀也極為謹慎。新加坡生育率低下,不足以完成人口自然更替。但是,李光耀認為吸收移民的人數必須嚴格控制。因為移民一旦過多,他們會形成小團體,尋找自身的身份、價值,從而影響當地原有的文化。香港自回歸以來,在單程證政策下被迫吸收大陸人口,又盲目引進海量「港漂」,已經浮現出李光耀所擔憂的後果。這些,恐怕都會成為新加坡的反面教材。
唱好中國,為時太早。作為一個剛剛興起的強國,中國還需要經歷許多挑戰。而像新加坡、香港這樣的小型經濟體,此時應該與中國保持適當距離,採取觀望態度。李光耀這樣總結新加坡經驗:「無論世界怎麼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嘗試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本區域的『巨樹』之間穿梭。」這,或許是新加坡的「核心價值」──李光耀是絕對的實用主義者。實用主義者,從來不會把所有的賭注下到一邊。
通曉政治的人,應該懂得周旋。正如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Bismarck)所說: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因此,當有人逼問李光耀如何在中美之間做選擇時。他的回答是:同時接受中美「何樂而不為」?香港的政客,懂得這道理嗎?
李光耀的這些觀點你是否認同?其實無關緊要。不過,這畢竟代表了華人精英的一種意見,可作為反觀香港經驗時的參考。但不容否認的是,相比之香港,新加坡自然可以高高掛起,因為她距離中國大陸山長水遠。而香港緊連着大陸,大陸的一舉一動都會波及香港。這是地緣政治的悲哀,我們別無選擇。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