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
【本報訊】梁振英政府口口聲聲將房屋政策列為施政「重中之重」,不過辣招底下,今年的樓價越打越熱未見頂,差餉物業估價署樓價指數屢創新高;私樓奇則盡現;劏房戶數目急升,都是今年住屋問題的寫照。青年及基層原本期望政府長遠房屋策略可帶來良方,結果新公佈的10年建屋計劃沒有喜訊,建屋數目連公屋輪候冊都無法應付,想要上樓、上車?答案是:絕望。
「拎住宅出嚟賭」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成員唐耀強認為,港府托市心態從未改變,現在更明目張膽逼市民買貴樓。他說,今年對基層較轟動的要數房署檢討輪候冊計分制,及檢討公屋富戶政策,建議包括降低富戶定義,入息超限額1.5倍已需交倍半租等。雖然建議未獲採納,但已揭示港府的政策思維,「總之要逼你出去私人市場」。
唐說,社會喜歡塑造青年排公屋就是濫用資源,但鮮有正視青年收入低,莫說要追上樓價上揚速度,其實連通脹也未必追得上。但政府長遠房策偏要實現全民買樓的方向,長策文件中,前一句「須確保私營房屋市場穩健發展」,後一句「房委會須維持公屋和資助出售房屋互換性」,已赤裸裸表明私樓冧市,公屋隨時都可以停建,有被犧牲準備,「長策根本係長遠賭博策略,拎住宅出嚟賭」。
差估署月初公佈今年10月樓價指數,已連續兩個月破紀錄,較今年1月飆升10.4%。
至於由中原地產編製、反映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今月初亦曾連續兩周創歷史新高,較年初上升10.8%。熱潮下,租置公屋有價有市,今年10月鳳德邨(圖)一個低層實用面積160方呎迷你戶,就創出實用呎價10,738元最貴紀錄。
本土研究社成員林芷筠指,社會總有買樓才有穩定生活的迷思,長策增加一萬資助出售房屋供應,始終都是要市民買樓供樓,認為住屋其實應有更多選擇。她指,租樓或許是有效出路,政府怕影響租盤供應拒推租務管制,但可曾想過同時引入物業空置稅去穩定供應?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