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人行鬆綁 內銀未必大增放貸

財經評論:
人行鬆綁 內銀未必大增放貸

人行向內銀下達文件,擬放寬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保險、券商、基金及互聯網金融等)存款,納入在銀行存貸比率計算內,並暫時轄免有關存款按例上繳存款準備金需要。
在憧憬信貸放寬銀行受惠前提下,內銀股及A股金融類股份受到刺激大升,市場又將本來不計入存貸比故毋須繳準備金的相關存款,「還原」推論出,此舉形同降準多少及釋出的流動資金規模。
不過冷靜分析後,新措施最直接的果效,其實只是將原本藏於銀行體系內、但因沒有計算而使存貸比扭曲了的水平,回復原貌,免外界借詞市場水緊而向當局施壓放水。

受明年信貸額度左右

外資分析員謂,市場經常指內銀存款下降是因資金流走,轉往互聯網金融或股市孖展借貸,但無論是經餘額寶、貨幣基金或券商融資平台,資金最終永遠都是靠泊回銀行內,只不過未放寬前,有關資金不計算在銀行存貸比內,形成比率偏高。
人行是次舉措,亦可為下一步金融及監管模式改革,如取消75%存貸比上限及每年信貸總額度、明年落實利率自由化等政策鋪路。現代化的央行監管路徑,早已放棄鐵板一塊的硬指標式量化模式,而是因應各行資產負債表採取質化監控。
放寬存貸比計算後,作風較勇進及存貸比向來「掹掹緊」的中小行或城商銀行,比率可望降低,毋須再撲水吸存。以今年11月數據估計,內銀體系的平均存貸比,將下跌約6.1個百分點至65.4%。
不過,銀行信貸是否因而增長,卻端賴於當局明年信貸額度、廣義貨幣供應(M2)增幅、及銀行本身資本狀況。
簡言之,一間銀行存貸比率降低了,並不等於新增信貸便有擴大空間,在《巴三》新資本合規下,若銀行的核心資本狀況不充裕,風險權益資產(RWA)很難增長。以昨日H股股價升幅最凌厲的兩間內銀股──民行(1988)及招行(3968)為例,今年第3季末,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73%及10.35%,前者仍有增資需要。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