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病情變情緒病

放大病情變情緒病

【樂觀面對】
【本報訊】成世要打針食藥?以後唔可以食飯、飲汽水?會唔會盲?使唔使切腳?當確診二型糖尿病後,不少人會有上述疑問,擔心以後的生活與飲食有很多改變,甚至影響工作,但這些負面想法其實未必正確。

應改變生活習慣

中大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研究所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丁昭慧表示,患者最重要是了解疾病資訊,以正面態度面對病情及治療;也不應過度恐懼病情,可與家人或病友分享以獲支持,勿為患者帶來太大壓力,例如經常責罵,應讓病人正面處理病情。其實只要有效控制病情,患者也可過正常生活。
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榮潤國表示,社會對慢性病多標籤,令患者難積極面對病情,「有咗糖尿病就晴天霹靂,會變『病壞』、要成世打針,有情緒病就係自己攞嚟、只係自己諗多咗」。確診後患者與家人首要接受患病事實,採取正面態度處理,配合醫生建議改變生活習慣。
榮稱,很多人誤解無胃口、無精神是糖尿病症狀,其實也可由抑鬱症引發,容易令人忽略。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