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廂有人到加拿大黃刀鎮看極光,這一邊也有香港業餘女攝影師羅文山到了另一個極光熱門地——挪威的Tromso(特羅姆瑟),帶着自己最愛的相機,以相片記下了這奇妙的自然奇觀。她更意外地以這些作品贏得Leica國際攝影雜誌舉辦的「Me & My Leica X」攝影比賽冠軍,並出版影集《北光極地行》,這一切好像都成了一個最奇妙的組合。
記者:韓繼聰
攝影:潘志恆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是在2014年的農曆新年到挪威的Tromso,那裏有『北歐巴黎』之稱,其實是個只有數條街的小鎮,去的人全都是為了看極光。」羅文山(Grace)說。從事銀行業的她影相多年,卻謙稱這次參賽純屬玩票性質,未曾想過拿獎,「雖然自己也十分滿意今次的作品,但要在全世界那麼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我相信當中總有點幸運,或許是因為『極光』這題材比較特別,加上比賽要用Leica X Vario作賽,而Leica相機在夜間拍攝難度一向較高,可能這就是拿了冠軍的原因。」一系列名為《The Nothern Lights》的作品,更讓她能在年中參與Leica在德國舉行的百周年晚會和新總部開幕禮,成了另一個畢生難忘的經歷。
必帶重型腳架
「其實我只是短短的去了五天,但卻參加了六個攝影團,回酒店後還要過相,差不多三天都沒睡覺,但卻相當值得。」她說時興奮,我卻暗地佩服她的耐力和對攝影的熱誠。問到事前準備,她當然同樣認真,「最重要是了解自己的裝備,了解相機的極限,好像今次比賽要用的X Vario,它的質素很好,但始終不是專業機,好像ISO便不能過高,一般保持在2000至2500,免得有太多雜訊;黑暗中自動對焦也易失效,先設定用手動對焦更好……」對相機她自然有研究,想不到她更認真得在事前先了解極光的各項入門知識,好像極光分了勻光弧、極光冕、簾幕狀、射線式等多種形態,又有綠、紫、紅、藍等多種色,「影勻光弧、極光冕等在天頂的極光,範圍大但光度較少,多用10至20秒快門;簾幕狀和射線式等較活躍的,快門則要快一點一般是6至10秒,一來夠光,二來是要捕捉它們龍一般的弧狀形態,快門太慢便會只見到一大片光。」她續說:「其實我自小對天文都有興趣,甚至到過太空館當兼職,研究星座,讓我這個旅程更投入,甚至可利用星座一同構圖。」所以對她來說,今次可算是雙重享受。
但有樂也有苦,她坦言有幾次都「影到想喊」,原因不外乎天氣太凍,「當時其實也有-10℃,但空曠又大風,感覺溫度更低。緊張加上厚手套,令操作相機很困難,好幾次都以為自己要錯過時機。」她又特別提到影極光必帶兩裝備,就是重型腳架和紅光電筒,「太大風。我平日用的腳架完全不穩陣,幸好隨團攝影師有大腳架借給我。另外攝影團中人人都玩長曝,絕不能用一般強光電筒,自備一支紅光電筒有助漆黑中操作。」
藝發局助出書
由出發到拿獎,奇妙之旅原來還沒完結,Grace更得到藝術發展局及出版界朋友相助出攝影集,「一位做出版的朋友覺得我的作品質素不俗,應可結集成書,而香港人出一本北極光的相片專輯也較少見,所以我便膽粗粗向藝發局申請,想不到又成功了。」結果《北光極地行》(IN SEARCH OF THE NORTHERN LIGHTS)順利出版之餘,更獲Tromso的旅遊局欣賞,把攝影集放在那裏展示和寄賣,是極罕有的合作。最後她突然反高潮的說了一句:「今次旅程都有點遺憾,就是太集中用相機拍攝,忘了用眼睛看,其實最美的景色一定是用眼看的。」是對龍友們一句共勉的建議吧。
羅文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