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前途談判令中英雙方在幾年間多番交手,戴卓爾夫人在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前亦接連會見多位中國領導人,解密文件就透露英方官員對中國領導人的評價。其中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被形容為「難以捉摸」,總理趙紫陽就被視為「較具彈性」;中共總書記胡耀邦1986年訪英後獲英官員讚賞,稱他「充滿活力和激情、果斷」。
戴卓爾夫人1984年訪京簽署《聲明》的行程緊密,12月19日內要接連與時任總理趙紫陽、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及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會面,然後再出席傍晚的《聲明》簽署儀式。英國外交部轄下的「香港處(Hong Kong Department)」在戴卓爾夫人訪京前就準備了背景資料文件,以便她了解事態及對手。
文件形容鄧小平明顯在整個談判過程都十分關注香港問題,指他雖然未必清楚談判中所有細節,但他是香港前途的「最高話事人(has the ultimate say in decisions)」,在某些問題上作出決定性的干預;又指鄧尤其關注1997年前香港的穩定,並引述他曾對外相賀維聲言若有人破壞香港繁榮,北京會出手干預。
對於趙紫陽,文件就指他緊貼談判過程,有時立場表現得比鄧小平更有彈性,但其實最終都是向鄧負責。文件並引述趙在1984年10月曾對港府代表團承諾中國會按《聲明》的精神和條文真誠落實內容。
建議不應邀鄧赴英
當時英國亦着手安排中國領導人翌年訪英,英國駐華大使伊文思(Sir Richard Evans)就在1984年11月一份匯報中再次評估中國領導人。他表明不應邀請鄧小平赴英,因為他年紀太大,不宜出國,而且認為他難以捉摸(unpredictable)。
伊文思又認為胡耀邦同樣非常難以捉摸,而且胡的職位為中共總書記,缺乏國家身份,因此亦不建議邀請。不過胡最終於1986年訪英,表現並令英國官員改觀,內閣會議紀錄形容他「充滿活力和激情、果斷」,而且能靈巧地處理一些尖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