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香港於2013年首次跌出全球貨櫃港口三甲位置後,受制於本港物流配套用地有限,今年深港兩地港口吞吐量差距進一步擴闊,香港難望重返三甲,將連續第二年處於梗頸四位置。
記者:周燕芬
據各地政府部門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港口貨櫃集裝箱吞吐量,與深圳差距由2013年少93萬個,拉闊至今年首11個月的少145.21萬個。
今年首11個月本港吞吐量為2,042.7萬個標準箱,按年只微升0.7%;深圳港口增長2.7%至2,187.91萬個。而位居全球首位的上海港口則保持較快增長,升4.7%至3,236.72萬個,第二位的新加坡則升4%至3,067萬個。
港報關簡單仍有優勢
航運業人士稱,本港港口碼頭擠塞,物流用地有限,是導致香港落後於深圳的主因。「內河船嚟香港轉運,至少要等上3日先可以泊岸;遠洋船亦要等12至24小時!」部份貨船為準時付運,有時會跳過香港,直接到深圳上落貨。
至於成本價格的差異,他表示香港碼頭已多年沒有加價,兩地差距收窄不少,由以往高𥧌相距30-40%,至現在只貴10%左右,因為內地靠泊時間較短,不過「香港喺清關、報關上冇內地咁複雜,服務仍然較有優勢。」
他認為香港最重要是搞好現有貨櫃碼頭葵涌和荃灣區的用地配套,把即將到期的政府用地,改作支援碼頭貨櫃處理用途。現時本港70%為轉口貨櫃處理,需要用地處理貨櫃調動安排。
業界:貨船轉泊珠三角
東方海外(316)主席董建成亦估計,今年香港仍會維持全球第4位排名,因為香港處理能力不變,但深圳仍在擴容。他又指現時貨櫃船均朝向超級貨船發展,香港碼頭設施未能跟上新形勢,恐怕未來會有更多貨船轉往珠三角碼頭靠泊。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莊成鑫慨嘆,「10號貨櫃碼頭已經講咗十年,拖拉咗咁耐,當初如果決定興建,深圳方面或者唔會做得咁大!」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特別提醒,香港70%貨櫃來自轉口貿易,當中包括國際轉運,他們可以隨時轉往其他鄰近港口如新加坡、上海、高雄等,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香港又唔夠人平!」,形勢未見樂觀。
業界對本港碼頭看法
東方海外(316)主席董建成:「現時貨櫃船均朝向超級貨船發展,香港碼頭設施未能跟上新形勢。」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莊成鑫:「10號櫃碼頭講咗十年,如果當初決定興建,深圳或者唔會做得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