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廠廈變身「植物工廠」

倡廠廈變身「植物工廠」

【本報訊】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政府有意在本地農業引入新科技及現代化管理模式,如推動水耕法、多層耕作、都市天台或露台耕作等,其中水耕法是利用營養液栽種植物,適合在如工廈等多層室內空間進行工業式生產,當局認為如將本港空置廠廈改建成「植物工廠」,技術上可行。

鼓勵水耕法種植

諮詢文件列出了8項可持續發展耕作方法建議,包括有機耕作、溫室生產、多層耕作、蘑菇種植、將耕作機械化及自動化、都市天台或露台耕作、水耕法及以植株組織移植及栽培法進行繁殖。其中當局認為水耕法高效又清潔,不少空置廠廈均適合改建成「植物工廠」,可在低層闢設農墟,文件舉出一個新界鄉村村民水耕種植例子,他在能抵禦炎夏高溫的溫室內以循環供應的營養液種菜,蔬菜全年快速生長。
文件又提及不少海外例子,如可參考新加坡經驗成立農業科技園,有新加坡農民於90年代由傳統農業轉營至農業科技園,至今有5個農場,每年生產1,400公噸菜葉,佔新加坡生產蔬菜的14%。
本土研究社成員劉海龍指,以水耕法栽種一棵菜的碳排放量較傳統方法高出13倍,擔心難作可持續發展。但在本港經營水耕農場「Rainbow Hydroponic Farms」的陳名揚則指水耕農場碳排放量並非想像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