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觀念近年備受重視,坊間的體檢服務各適其適,但如何解讀一大堆體檢數據令人疑惑。定期體檢應由何時開始?檢查前是否要戒口?癌指標的數據可靠嗎?體檢無事是否健康?這些都是常見對體檢的疑問,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劉天驥指,一般人由18歲起已可進行基本體檢,包括量度血壓及膽固醇水平等,體檢頻密程度和內容,則須視乎結果,宜因人而異。檢查結果會有假陰性,即使通過體檢,日常也要注意身體異常情況。
記者:梁麗兒
檢查非百分百準確
檢查結果或會呈現假陰性,切勿因體檢結果正常,便忽視癌症病徵,例如可能是腸癌病徵的大便帶血症狀。任何檢查也不是百分百準確,如出現懷疑症狀也應正視。曾有女士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後,得知檢查結果正常,十分放心,豈料一、兩年後,確診早期子宮頸癌。其實子宮頸癌檢查有效性只有七至八成,若檢查期間,未能從子宮內取走有病變的子宮頸細胞作檢驗,便無法作出準確診斷。醫學界建議25歲或以上曾有性接觸女性,若連續兩年皆進行子宮頸檢查,而兩年結果均正常,之後可每三年才做檢查一次。
18歲起可定期進行
臨床上,透過體檢找到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為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若及早發現可減低患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等風險。以膽固醇過高為例,長遠有心臟病及中風風險,及早發現可透過控制飲食,特別是減少脂肪攝取及多運動等改善。這類檢查建議由18歲起定期進行,包括量血壓、血糖及膽固醇、肝腎功能等測試。若結果正常,加上本身無高風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可隔年再做檢查一次,另可比較之前的體檢報告結果,再決定何時再做檢查。女性可按建議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檢查,踏入50歲以後,宜每5至10年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
亂戒飲食影響結果
不少人誤解體檢前要戒飲戒食,其實並非所有檢查都要空肚進行,其中三酸甘油脂及胃鏡等檢查,須空肚進行,戒食時間要視乎醫生意見。如檢查無建議要空肚,便毋須自行戒飲食,部份檢查若錯誤空肚進行,隨時影響檢查結果。其中評估腎功能的血液尿素檢查,若測試當日飲水不足,可致尿素水平太高,容易錯誤診斷為腎功能有問題。飲水不足也會影響小便化驗及抽血,因若飲水足夠,血管會較脹,方便抽血,建議檢查前宜飲兩杯清水。進行體檢前一晚,宜如常飲食,讓檢查結果反映真實的身體狀況,尤其糖尿病患者篤手指前,不應刻意戒口,令數據有偏差。
癌指標高未必患癌
不少人都會驗血量度癌症指標,但對一般人來說,它並非絕對準確的癌症診斷測試,無超標可能代表患癌機會較低,超標代表機會較高,但不一定是患癌,可以是良性腫瘤引致,出現假陽性問題,若發現癌症指標高,應再做進一步檢查深入評估,但不應「冇病當有病」。例如「CA125」指標可反映卵巢癌風險,但當事人如體內有子宮纖維瘤或月經失調,指標也會較高,故要配合超聲波檢查作評估。
醫學界現只對兩種癌症指標作出指引,其中40歲或以上男性,宜量度PSA(前列腺特異抗原),評估患前列腺癌風險。另一種是AFP(甲胎蛋白),慢性肝炎患者宜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評估有否患肝癌。除上述兩種檢查外,若本身無高風險因素,不一定須要進行血液癌症檢查。
切勿自行解讀報告
坊間一些購買產品時贈送的體檢套餐,未必會安排醫生解釋檢查報告結果,雖然報告附有指標參考值,但市民不宜自行解讀結果。每間化驗公司的測試指標會有出入,加上健康人士與病人所用的指標不同,最好由醫生作出分析,與過往檢查結果作比較,然後提供合適的健康建議。例如反映肝臟健康,包括肝細胞受損情況的肝酵素(ALT),如檢查前曾服中藥或患有脂肪肝,有關水平會偏高,市民若自行解讀報告,隨時會錯判自己的肝臟問題,宜找醫生作出分析。負責醫生經過問症,可了解測試者有否患肝炎、曾否服中藥等,再比較過往ALT水平,評估是否須作進一步檢查如肝臟超聲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