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這愛的奇蹟如《剩食》作者陳曉蕾所言,不再是一個奇蹟,而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一位「惜食堂」義工說: 「在香港這生活急促的城市,容易忘記社會仍有一群掙扎求存的人。」誠然,有老人家撐枴杖山長水遠爬過來,只為一頓免費叉燒飯聖誕餐;有基層兒童為一罐將過期的奶粉而滿足,原來,幸福可以是一片叉燒或一罐奶粉。幸好,社會上還有一群人,在假期裏為別人口福忙碌。聖誕假後,若有剩餘食物,希望你記得: 「有一種愛,叫惜食。」
記者:陳芷慧
攝影:楊錦文、梁志永
印尼小朋友 未開過派對
食物回收是浩大工程,如要成事,得由一個人踏前一步開始。
龍緯汶(Uncle James)從前是立法會議員助理,因而了解少數族裔在香港生活困難,現在他正職是「油尖旺食物銀行」行長,雖云行長卻是義工,惟有當代課老師賺取生活費,小學每日七百八十元,中學每日九百元,銀行則靠約七千元捐款交倉租和營運。攝影師看見他爛身爛勢,也說笑:「你可能一入課室就被揮拳了。」的確,James平日生活樸素,將最多的跟少數族裔小朋友分享,他說:「我們對象是少數族裔,因為香港五間政府資助的食物銀行,都沒有少數族裔的語言繙譯。」
奶粉是最佳聖誕禮物
幸福非必然,對基層少數族裔小朋友來說,可以到公園玩已是最高級節目了,聖誕他們如何過?James說:「某學校舉辦聖誕派對要夾錢,有對印尼兄妹,媽媽只讓兄長參與。」為此,他打算為幾個少數族裔小朋友舉辦聖誕派對。
甫進食物銀行倉庫,只見一箱箱奶粉和潤喉糖。James:「小朋友好喜歡吃牛奶脆片,但鮮奶太貴,我們只有奶粉,不過味道都有九成似。」去年聖誕節,他曾跟幾位面書網友半夜把一箱奶粉放在他們家前,小朋友早上起來見到,開心到儍笑。沒其他食物嗎?「還有,昨天在面書網頁上跪求食物,今早跟一位姨姨交收了一盒雞翼。」那何不買蛋糕或薯片?他大呻:「真的沒有錢呀!」基層小朋友的聖誕願望好簡單,不要iPad,只要朱古力、公仔和可以與香港人做朋友。最後,我建議買個蛋糕請他們吃,不是港孩最愛的Elsa蛋糕,James不好意思說:「其實簡單就可以,不介意的話,就買個芒果蛋糕吧。」想不到,印尼小朋友看見芒果蛋糕的一層脆脆,如港人發現告士打道有錢執一樣驚奇。James最後強調,他會讓受助小朋友當義工,五歲的Jessica運送奶粉、到美心回收麵包,他們於是學會了感恩。
查詢:2771 4787
史無前例 捐贈叉燒
今天是「惜食堂」大日子,因美心集團捐贈大量叉燒,讓惜食堂製作四千六百個溫暖聖誕餐飯盒,不過是叉燒了吧?惜食堂項目經理王敏儀說:「這是幾年來首次有機構捐贈叉燒,紅噹噹,加點綠色西蘭花就很有聖誕氣氛了。」惜食堂向飲食界回收剩餘食物後,會經中央廚房烹煮成熱飯餐,免費派發給老人家。由最初餐廳誤捐客人吃剩的食物,到今天熱騰騰的半肥瘦叉燒,這份細心令人感動。「這幾年餐飲業預計食材份量更準確,所以回收量越來越少,當然這是好事喇!不過我們呼籲,即使餘下極少食材也要讓我們回收。每間機構捐贈兩盒食材,十間就二十盒喇。」
惜食堂工作不能間斷,因為工人手停老人的口就停,每天早上八時出動到酒店、學校、街市,晚上十一時回收超市賣剩的食物。聖誕節特別忙碌,今年有商場砌cupcake山,普天同慶後就要忙着回收cupcake。廚房裏,只見員工有老有嫩,來自五湖四海,敏儀說:「對呀!他們全是義工。」
叉燒叫老人家念念不忘
三時半,師傅向義工們講解:「我們約四時半要做好數十個飯盒送出去。大家速度要快,讓食物保持一定溫度……醬汁半湯匙就夠,公公婆婆怕鹹,他們不吃就浪費了……」義工們一臉認真地聽,有家庭主婦切菜駕輕就熟,有位小妹妹切菜卻笨手笨腳。小妹妹說:「在雜誌上認識惜食堂,好欣賞它既可幫助弱勢社群,又可以宣揚食物公義的訊息,所以放假來當義工。」最後,每人負責一個工序,一人盛飯,一人倒醬汁,一人加菜,一人加蓋,很快就做好了。
下午四時十五分,老人家陸續入席。來惜食堂當飯腳的,大多是居住於深水埗的獨居老人,即使走路慢得如蝸牛爬行,仍堅持來吃午飯和晚飯。社工黃姑娘說:「他們來這裏就會開心,試過家訪,他們在家易觸景傷情,哭着訴苦。」他們快快扒飯吃飽飽,趕着入黑前回家,上床睡覺又一天,甚是滿足。在消費主義的香港,老人家們也或多或少對聖誕節有點希冀,晚飯開始之前,黃姑娘問:「上周提過,現在還記得今晚有甚麼嗎?」老人家們大喊:「叉燒!」他們竟然將一碟叉飯放上心。十分鐘後,他們接二連三舉手搶着要添飯。我看看飯碟,叉燒還有一半,飯已吃光。他們是捨不得吃,要細口品嚐。一位婆婆很直率:「叉燒好軟腍,當然好味啦,平日吃的是剩食,這些叉燒應該是美心買回來捐給惜食堂。」吃過聖誕餐,人更精靈,一塊叉燒,可帶來這樣的快樂。
查詢:2801 5333
更多食物回收機構
膳心連:望立法保障助人者
「膳心連」主要回收酒店廚餘,今年9月開始擴展至回收學校飯堂廚餘。負責人Joyce說:「針對國際學校設有飯堂,我們可以回收剩餘食材,更重要是,可以教育小朋友珍惜食物。」
膳心連2009年成立初期,只找到三間捐贈機構,去年底有64間,現在已跟81間機構合作,「這增長率的確令我們充滿推動力。」看似正面,背後卻有隱憂,Joyce說:「現在我們跟捐贈機構合作都要簽定條文,說明責任全在我們膳心連身上,最高賠償為一千萬元。我們希望政府能推行類似《好撒瑪利亞人》的法例,這條法例在美國等地實行,當受惠人受傷害時,助人者能免責。」
查詢:2567 1561
樂餉社:送箱上門回收食物
香港首間食物銀行「樂餉社」,致力收集食物零售商、分銷商和製造商剩餘的有營養食物,重新分配給有需要人士。12月踏入聖誕月,他們實行festive food drive行動,將食物箱送往各公司,回收食物。
查詢:2205 6568
食德好:針對街市回收蔬果
「食德好」從2009開始從街市收集收市後被丟棄的蔬菜、水果,為全港首個食物回收分享 計劃,數年間從大埔延伸到元朗。他們也回收麵包及包裝食品送給有需要人士及團體,為待業培訓學員烹調美味午餐。
查詢:3972 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