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開戰之創作大腦】中港矛盾從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開始變成了社會主要議題。在一國兩制之下,擁有強烈本土認同感的香港人,因為政治、成長背景和生活習慣跟內地截然不同,產生的文化差異,引發中港兩地激烈的矛盾,衝突終於成了9.28的導火線。
雨傘革命落幕,不獲發牌的港視,接二連三推出反映現實、諷刺時弊為題的寫實劇集,繼《選戰》後,港視的寫實倫理劇《來生不做香港人》高談闊論中港矛盾,刺激香港人的中樞神經,香港人又會點揀?
撰文:楊潔雯
由創意總監蔡淑賢、總導演陸天華和編審鮑偉聰領軍,改編真人真事的中港故事《來生不做香港人》,觸動香港人心之餘,更提醒我們反思過去、現在和將來,日前陸天華和鮑偉聰接受本報專訪,兩人一剛一柔,擁有各自立場,但是目標一致,感覺就好像劇中的兩姊妹劉美君和張可頤。
沒有上帝之手
《來生》由劇名已是話題所在,不過原本劇集卻以《客家女人》的名義申請內地審批,在電台節目《光明頂》任嘉賓主持、跟才子陶傑唇槍舌劍的鮑偉聰認為戲劇是要計算,包括劇名,當初《來生》起用一個平平無奇的劇名只為掩人耳目,他說:「嗰個係一個working title,原名係一路冇披露。其實《客家女人》係冇用腦諗,個真名足足收咗兩年。」陸總導補充說:「因為我哋有好多景喺內地拍,如果我哋用真名,驚有好多阻滯,怕俾人問內容講乜,會唔會有乜挑釁性,於是講個最中性嘅名。如果係用真名,相信好難搞,《客家女人》易搞易批,似啲婆媽劇,所以批文照批,咁就搞掂。」
避得過內地審批,還有老闆王維基那一關,不過原來這一關從一開始就沒有跨越的需要,陸導說:「王維基曾經講過,我哋唔好去猜度觀眾嘅口味,唔好去拍啲劇迎合觀眾,做一啲自己認為最好嘅嘢出來,我哋就係用呢個宗旨去做!」鮑偉聰高度讚揚在港視之下,看不見上帝之手,他說:「老闆唔理就係最好,因為當佢加隻手落去,我哋認為最好嘅嘢就唔會出現,呢樣就係香港創作自由嘅可貴,亦係香港所謂嘅核心價值。我哋做娛樂圈、做電視,除咗提供娛樂,仲有社會責任,有一種社會意義,如果我可以令到香港人仲有睇電視劇嘅衝動同埋樂趣,甚至可以令到一家人有共同話題,意義絕對大於收視率。」
《來生》播出後迴響極大,對於兩個在無綫成長的幕後人來說,港視這個平台雖小,卻有無限的創作自由,鮑偉聰直言創作《來生》從來沒有考慮題材是否「敏感」,他說:「我唔同意『敏感』兩個字,呢個係一個自我審查嘅觀念,呢個係現實,係一個真實嘅情況,戲劇最重要係反映一個現實,同埋令到觀眾共鳴,我哋冇『敏感』呢個概念同界線去諗,我哋只係想呈現呢兩姊妹嘅故事,2012年開始創作,但係當時香港都冇發生咁多事,純粹係一個戲劇創作,所以我無諗過要迴避啲乜嘢!」
「冇必要融合」
劇集播了一半,已經高潮迭起,問到《來》的結局有何隱喻?鮑偉聰說:「兩個角色細個係有一個心結未解,只可以話佢哋解開咗,係咪互相融合呢?我覺得呢個係唔現實,因為係冇可能,反而成日講融合呢樣嘢係一個長官意志,其實香港就係香港,冇必要一定要融合,做番香港人自己其實已經好足夠,我哋個戲冇乜嘢維穩方向,叫人哋點樣融合包容,冇呢個動機。其實戲劇,畀觀眾嘅每個都唔同,姊妹和好就維穩,你喺度展示緊火上加油又得,唔同人睇到唔同嘢,呢個係政治藝術所講嘅嘢。」
近十年香港電視創作,為了維穩,有不少好的素材被活埋,鮑偉聰和陸天華卻成功將分隔兩地生活的姊妹情包裝,套入中港矛盾這個課題,陸總導淡淡地說:「香港觀眾要去思考一下,究竟我哋啲問題,深層意義係乜嘢呢?係咪真係我哋要對大陸人有抗拒感呢?佢哋鬧我哋英狗,我哋就鬧佢蝗蟲,我哋咁樣激烈互相排斥,有冇意思呢?其實點解我哋唔諗深一層,始終係中國人,唔通仲係繼續咁樣落去咩?我哋係想透過呢啲矛盾,話畀大家知呢個問題喺度,應該諗辦法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