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昨天下午正式通水,源自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湖北丹江口水庫的清水,向北奔騰15天,穿越1,432公里(其中天津幹線155公里),分別抵達北京、天津,緩解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困局,令京津冀豫沿線約6,000萬人直接喝上水質相對良好的長江水。網民認為北京人「理當多一些飲水思源及珍惜用水的責任意識」。
「君住長江南,我住黃河北,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有網民改編宋詞《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字眼,慶祝的南水北調通水。在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末端的北京團城湖明渠,昨日上午隨着閘門打開,清亮江水傾瀉而出,涌向頤和園團城湖。據該市南水北調辦主任孫國升介紹,長江水進京後,每年將為北京送水12.4億立方米,供給15個區縣,逐步實現全市平原區八至九成的覆蓋率,即除了延慶縣,各區縣都能受益,而且南水要佔到城市生活、工業用水比例五成以上。他說,「這意味着,北京將增加500多個昆明湖的水量,人均可增加5,000桶水。」
官方稱「同水同價」
天津自來水集團總工程師何文傑表示,南來之水入津後將在多家水廠分階段進行水源切換,濱海新區市民當天就可喝上長江水,至農曆羊年春節,天津中心城區市民都將喝上長江水。此前的試運行期間,北京已有56萬餘人飲用了南來之水。
昨日的南水北調水質經檢測達到標準。針對市民擔心南水進京後水價上漲,當地官員則表示,境外水與本地水「同水同價」。
南水北調工程經過50年研究論證,於2002年開建。其中線工程從湖北丹江口水庫引水,每年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相當於1/6條黃河。為保障南北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以上,調水工程採用「雙封閉」渠道設計。按計劃,水量分配河南配額最多,達37.7億立方米,約佔1/3;其次為河北,配額34.7億立方米;北京第三,配水量為12.4億立方米;天津配額為10.2億立方米。
傳「泥沙沉積」 專家反駁
雖然北京民眾對南水北調普遍歡迎,但近日,一篇題為《南水北調通水即失敗》的文章在網上瘋傳,令不少人對該工程表示擔憂,文章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流速過慢」、「泥沙沉積」和「半道結冰」等三大質疑。但有關專家指質疑「不可靠、不科學、不準確」,整個輸水幹渠不存在泥沙問題。並稱對於結冰期輸水工程有相應的保障措施,譬如在結冰期會加大水流量,讓水位高點,在水蓋下面有足夠空間走水,結冰期不會影響南水北調輸水。
中新社/新華網
網民有話說
‧
滴水貴如油,且飲且珍惜!
‧
會不會造成水土不服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
動輒幾千億的投入,破壞沿途生態,製造地質危機。
‧
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和南水北調差不了多少,政府短視,忽視科技發展速度。
‧
破壞自然規律的工程。
‧
缺水活不了就搬家,搬到有水的地方,這才符合自然規律,南水北調搞得南方缺水嚴重。
‧
為了北方調水,有兩千年歷史的均州古城永沉水底,城裏望族都被毀散,遺蹟只留下兩個龜馱碑。
資料來源: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