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者父母心,兒科醫生楊文秋遠赴約旦,治療因戰亂逃至當地的敍利亞難民。中東局勢不穩,不時有救援人員執勤時傷亡,她卻未有退縮,直言「只諗到佢哋好需要幫助」。戰亂重創難民心靈,比天災更具破壞力,不少人抑鬱甚至自殺,故她與其他醫護義工有共識,醫治身體之餘,也聆聽他們的需要。
敍利亞內戰三年,至今未平息,導致境內700萬人流離失所,另有320萬人逃至鄰國避難,其中約旦收容約62萬難民。約旦政府今年4月在兩國邊境建立可容納13萬人的難民村,國際紅十字會則在該處開設小型醫院,世界各地義工輪流進駐,楊文秋是首位香港代表。
楊在屋邨長大,感激困難時有人伸出援手,自小立志回饋社會,其後成為醫生,她自覺是緣份。2008年她首次隨紅十字會參與汶川地震救災,其後也支援菲律賓海燕風災。父母最初感突然,後來理解,只叮囑她平安回家。今次兩老最擔心伊波拉疫情,「盡量打多啲電話報平安」。
借書惡補當地文化
中東對港人而言頗遙遠,楊文秋對當地的印象只來自電影《奪寶奇兵》,急急借書惡補,了解文化差異,「約旦人好熱情,客人如果停口,佢哋唔敢再食,去佢哋屋企作客一定要慢慢食」。難民村有近六成難民是18歲以下,三分一病人未夠5歲,主要是遷徙期間患腸胃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近日天氣漸變嚴寒,對兒科需求更加殷切。她說,醫療設備不及香港是一大挑戰,例如未必有驗血、X光機等,臨床診治較多,「可能冇咁得心應手」,開藥也要考慮當地人能否負擔。
今年楊文秋在約旦過聖誕和除夕,是她連續第二年在大節日離港,她笑言已向父母保證,「下年一定留喺屋企」。
■記者袁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