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達人 4個茶包反核武

非暴力達人 4個茶包反核武

談到非暴力抗爭,甘地你一定認識;一生宣揚非暴力,現年78歲的薩提斯‧庫瑪(Satish Kumar),你未必認識。50年代印度土地改革、冷戰時期的反核武運動、馬丁路德金帶領的黑人民運、甘迺迪之死,一幕幕20世紀的世界大事,薩提斯親歷其景;今天,他仍為非暴力的信念四處奔走。最近應嘉道理農場的邀請,來香港辦主題為「小即是美」的 五天工作坊,宣揚環保和永續生活。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套用在薩提斯的少年時代最適合不過。充滿睿智的薩提斯,18歲已經加入印度土地改革的陣營,致力實現甘地(Mahatma Gandhi)復甦印度的願景。25歲時,看到英國哲學家羅素因為反核武被捕的消息,他跟朋友說:「 一位90歲老人家,為了和平而入獄,那我們還在這裏幹什麼?」

薩提斯(右)的人生是一本歷史書,他的抗爭之路由25歲開始,「1961年,冷戰高峰期,我和朋友決定利用草根力量,做一些沒有人做過的事──接觸四大核武國家領袖。」

當時兩個年青人用了兩年,走了8000哩,由新德里甘地的墓地出發,到四大核武國家蘇聯、法國、英國和美國,抗議核武。在黑海俄羅斯邊境,遇到兩位太太,贈他們四個「和平茶包」,著他們轉送給四大核武國家領導人,請領導人下決定前,「停一停,諗一諗」。他們分文不帶,靠路人施捨度日,薩提斯回想起半世紀前的和平之行,語氣仍然充滿熱情:「我們這樣做,是想讓別人明白,你可以只靠人性,只靠平民的慷慨來過活。」

二人來到首都莫斯科,雖然沒見到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但獲當時副部長級的領導人承諾,蘇聯不會是首個使用核武的國家。在法國他們遇到牢獄之災,來到英國,羅素(Bernard Russel)為他們籌了機票錢,到最後一站──美國華盛頓。黑人民運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接見和鼓勵他們,旅程最後在甘迺迪墓前終結。

是甚麼令一個社運人士,成為今天反對物質主本義的環保倡議者?薩提斯說:「每個國家領導人都說,是其他國家的錯。走完8000哩後,我明白到,矛盾不在於美國和蘇聯,是在於人性和大自然。」1963年,蘇聯、英 、美簽署《部分禁止核試條約》,惟核試並沒有因此中斷。薩提斯的非暴力抗爭,亦由示威抗議,轉為著書和辦學,宣揚小型經濟和永續生活,解決資本主義下,由環境、政治到經濟的社會問題。

薩提斯應嘉道理農場的邀請,來港主持五天的工作坊,身為環保倡議者的他說,和平之行令他明白到「矛盾不在於美國和蘇聯,或者任何國家,是在於人性和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