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澆滅戰火 和平10年

海嘯澆滅戰火 和平10年

【南亞海嘯10周年】
十年前的海嘯令印尼亞齊省變成人間煉獄,1/4人喪命,哀鴻遍野;十年後,亞齊省的蛻變有的是顯然而見,亦有悄然無聲的。家園被毀、痛失至親已克服,而最教亞齊省人意外又欣慰的,是海嘯竟帶來了十年和平。
穿過十年前還是一片頹垣敗瓦的林蔭道路,21歲少女普里揚卡迎來海嘯後再度訪問她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哈丁。海嘯奪去普里揚卡的父母,她當年淚眼汪汪的向哈丁哭訴「現在沒有人關心我了,沒人像父母般疼我的」,但今次重遇,她沒有愁眉苦臉,只有自信,拿了幾次獎學金,正在首府班達亞齊的私校讀英文。

普里揚卡事隔十年再接受哈丁訪問。

孤女拿獎學金讀英文

普里揚卡與姊姊共住的平房,是當年政府花70億美元(546億港元)救災資金興建的14萬間安置房之一,脆弱的屋頂、薄薄的牆壁,都已經破損漏水,很多人去樓空。對於資金是否運用得當,幾乎在海嘯中喪命的世界銀行社區發展專員達烏德指,「100分我會給予65分……70億美元可以用得更好,很多房子其實是多餘」,多不勝數的救助機構亦只重快不重質地施以援手,「亞齊省在經濟復蘇方面滯後,就是欠缺管理資源的能力」。
然而亞齊省人卻滿意重建步伐,起碼房子比起以往木搭的堅固了,又建立了海嘯警報系統及避難塔,部份人選擇留在岸邊聚居,繼續做漁民和農夫,亦有人遷到更安全的高地過新生,社區「成龍山」就是因成龍捐助而得名。
但令亞齊省人更易恢復過來的,是難得的和平。亞齊省豐富的天然資源,令當地自1970年代起就捲入伊斯蘭分離分子與政府軍的武裝衝突,戰火一燒就是卅載,死者逾萬,最後被海嘯瞬間澆滅,當地人深信海嘯是上天的懲罰,皆因清真寺在這場海嘯中幾乎完好無缺。
海嘯為這場內戰帶來和平契機,武裝分子與政府在2005年1月,即海嘯後不足一個月就簽下和平協議,起初約束力成疑,但在國際社會蜂擁援助下,兩派意識到亞齊省已成全球焦點,停火不容兒戲,一落實就是十年。
分離衝突一度令伊斯蘭教在有「麥加門廊」之稱的亞齊省成為忌諱,但這番諷刺已成過去,新地方政府推行的伊斯蘭教條廣為大眾接受,包括普里揚卡,「我愛伊斯蘭教條,亦是個好的穆斯林」。小妮子轉變的不只信仰,還有態度:「現在我的朋友就是家人,畢業後我會到美國進修和當記者,我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善款不均貧者越貧

不過,在斯里蘭卡一條遭海嘯夷平的小漁村,漁民普雷穆拉爾指「生活並沒有改變」,漁村雖重建起來,但「是劣質房,善長捐了很多錢給我們,但不是平均分配,富人獲得這筆錢後越富有,貧者則越貧」。
英國廣播公司/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