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是香港大學學生的蒲點之一,也是Zanki跟任職建築師的丈夫Jason,對這區抱有歸屬感的起點。近年因港鐵通車而大變的社區,熟悉的小店越來越少,他們卻仍然留戀這區,更在一幢臨海老房子購入單位,並在屋內設計一條樓梯連接天台。
記者:邵 超
攝影:梁志永
Jason早在大學時已跟同學合租西環一帶的房子,十多年來不曾離開,而Zanki這個路癡是遲到王,人生離不開的士,只有信心不會在老家元朗、工作點中環和西環裏迷路。堅尼地城新海傍街一帶,地形上自成一角,有豐富的街道風貌,二人不惜同區大樓換細樓,原來Jason研究過所有沿岸樓盤,這幢逾四十年的大廈就是正宗的臨海房子。
最愛一下樓是岸邊
「喜歡居住的社區一下樓就是岸邊,港島區除這裏外只有鯉景灣了。」Zanki說。拍拖時常去的新海傍街,由於海堤跟海面成直角,海浪經常直撲岸邊,「馬路永遠是濕的。」風季時全城愛湊熱鬧和電視台的人都來觀浪,街道是二人跟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打風時一定跑出去看。」堅尼地城人不怕巨浪,但怕時代的巨浪,「數年前一兩家型格西餐廳開業時,還覺得很高興,現在多到唔想去,尤其是連鎖店。」有人叫這裏做SOHO WEST,新店和舊店此消彼長,二人選擇支持老店、小店,「我們不反對fine dining,但想有得揀。」連鎖店不會出現無啦啦搭枱的店主,或自己入廚房舀湯那種家常畫面,「幸好西環地段難建商場。」Jason看得通透,城規會已限制不能再建40層屏風樓,小店再變,也未到最壞,二人安心跟兩隻害羞躲起來的貓兒共建安樂窩。
大改全屋格局 玩空間魔法
改造老房子,Jason玩得不亦樂乎,由購買到裝修花兩年也值得。頂樓連天台逾千呎空間裏,大量使用工字鐵,透露主人建築師的身份,而溫暖的木色和旅遊帶回來的手工藝品,平衡了金屬的冰冷,「喜歡自然材料,不同面料碰撞在一起也很和諧。」為了一家四口足部溫暖,他忍痛放棄酷酷的水泥地板。Jason大肆改動全屋格局,最難的便是在屋裏設計一條通往天台的樓梯;眼前被他稱為「龍骨」的樓梯設計,連本人都忘了是第幾個版本。Jason用了常見的掩眼法,大門兩側的廁所和雜物房門,都貼上跟牆身同款的鋼面,門減少了,一進門口便有了一個乾淨整齊的空間,「睡房的窗和門都是趟門設計,打開或關起,可以營造不一樣的空間感。」升高的地台下便是收納衣物的空間,睡房的空間魔法不止一兩道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