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魏福全教授本身是顯微重建外科手術的國際權威,他在長庚醫院的團隊也替病人把腳指移植成手指。團隊三個月前完成一例異體移植手臂的個案,下個目標是換臉,即將捐贈者的臉部皮膚移植到毀容病人臉上。但魏說,異體移植個案需一輩子服用抗排斥藥,藥物副作用和病人用藥依從性問題,是這項技術發展的主要挑戰。他形容,醫生為確保移植成功,須視病人如自己的小孩,「他們不回來(覆診),你也要自己去找他來」。
上述團隊在10多年前已為異體換臂和換臉做準備,前者尚要多四例才獲台灣衞生福利部認可作常規治療,後者則只完成動物試驗,例如把黑豬換成白豬臉。魏說,移植身體不同部位,所需的顯微重建技術其實都一樣,要突破的不是手術技術,而是如何讓大眾接受異體移植,以及如何將糖尿、患癌和腎衰竭等抗排斥藥副作用減輕。
香港整形外科專科醫生何昭明稱,本港未有發展異體移植技術,因所需病人僅屬少數,技術除須各專科醫生合作外,也涉及捐贈制度,並非單一醫院或大學可以施行。他指因成本效益不高,相信本港未來5至10年也不會投放資源在這技術上。
港只着重逼切性手術
何指,本港整形外科資源不足,只有約50至60名整形外科醫生,甚至不夠資源為先天性唇裂顎患者進行第二期手術。現時只着重具逼切性的手術上,如為患有頭頸、鼻竇及口腔腫瘤等患者,進行切除腫瘤後的重建及修補手術,佔公立醫院整形外科手術六至七成。
■記者陳凱迎、伍雅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