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如煙滅,活着已經不容易,誰又顧得歷史?吳宇森執導的《太平輪:亂世浮生》今日上映,電影講述1949年,從上海航行至台灣的客貨船「太平輪」撞船沉沒,由於船上可能載有珍貴貨物,又被譽為「東方鐵達尼」。故事被搬上大銀幕,變了浪漫橋段,人物盡皆粉雕玉琢,大導演也坦言,此戲是愛情片。若歷史不施脂粉,真有觀眾嗎?台灣女作家張典婉之母,曾為太平輪乘客,常叨念船上舊事。2004年起,典婉走訪兩岸三地,找來太平輪的倖存者、遇難者家屬以及僥倖未有登船的人,拼湊歷史碎片,寫成《太平輪一九四九》,將藏於深海的動人故事帶回人間。
記者:彭海燕
記=記者 張=張典婉
記:電影《太平輪》(上部)並未提及香港,但幾位香港名人好像也與太平輪有關?
張:是的,當時很多上海的商人,遊走香港、台灣、上海或廈門做生意,其中包括龔如心的父親龔雲龍。旅居香港的作家鄭培凱,當時還是襁褓中的嬰兒,一家人買了到台灣的船票,但因鄭培凱吐奶,沒有上船逃過一劫。太平輪失事後,作家張愛玲也因害怕坐船,沒有到台灣。
記:你聯繫散落在不同地區的遇難者及家屬,其中一通來自香港的電話,由一位老伯伯撥出,他跟你分享了甚麼故事?
張:他是香港知名的九旬馬拉松跑手葉倫明,船上36位倖存者之一。當年他只有28歲,太平輪出事時,他正在盛飯,墮進海後,靠着死抱住漂浮木桶,捱過寒夜獲救。葉倫明自此害怕乘坐遠程船,回到上海後,只能寫信聯繫身在台北的妻子,但妻子音信杳然。直到1980年,他來港定居,才從台灣的家人口中,得知妻子早已改嫁,他從此不再到台灣,終身亦未續弦。
記:書中提到,家屬希望在基隆碼頭附近,建立刻有受難者姓名的紀念碑,其實台灣基隆港東岸碼頭已建有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為甚麼還要求建一個新的?
張:船隻失事後,政府在沙灘上豎立紀念碑,後來沙灘列入軍營範圍,每年家屬到碑前憑弔,都要寫公文申請,非常不便。太平輪的記憶,是一個時代的悲慘印記,見證妻離子散的人間苦難,並非好萊塢船難情節。家屬們期待,在先人永遠無法到達的彼岸建碑,把父輩名字刻劃在港邊,並寫上太平輪遇難經過,提醒後人不再犯錯,但基隆文化局認為,這是小眾的事,至今仍未批准。
記:電影的上半部,主要描寫國共內戰,其中共產黨承諾給人民過好生活的片段,令人聯想到往後文革、大饑荒等諷刺的歷史。如果當年太平輪將乘客安全載到台灣,他們會好過一點嗎?
張:台灣也經歷過白色恐怖時期,當年的《台灣新生報》有位女記者叫沈源璋,她訪問過太平輪事件,很有名氣。1966年,她與任職《新生報》的丈夫姚勇來揭發了一宗命案,開罪了國民黨,被冠以「參加叛亂組織」罪入獄。姚勇來被判12年徒刑,出獄後當大廈管理員,而沈源璋在獄中上吊自殺,被當局宣佈「畏罪自殺」。《柏楊回憶錄》第33章記載:「她的全身被剝光,在房子對角拉上一根粗大的麻繩,架著她騎在上面,走來走去……當她走到第三趟,鮮血順著大腿直流的時候,惟一剩下的聲音就是:『我說實話,我招供,我招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