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涉貪案擾攘大半年,終於在年末落幕。之前案件一直處於審理當中,傳媒礙於不能「妨礙司法公正」,未敢大肆議論。如今許仕仁、郭炳江罪成,不妨小議這樁案件反映的中港關係。
這樁全城矚目的官商勾結醜聞,不止於城中權貴,還牽扯進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廖暉。回歸之後,京官插手香港政治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如今爆出2007年有北京人士通過廖暉贈予許千餘萬巨款以解其財困,不過是中港兩地高官「私交甚篤」的諸多註腳之一。若稍微了解許仕仁的仕途歷程便知,曾蔭權曾於2003年及2005年兩度邀請許「出山」,擔任港府財政司司長和政務司司長(許最終只於2005年出任政務司司長),便是廖暉授意的結果。2010年廖暉卸任港澳辦主任,曾、許二人開始因涉貪而受到廉署調查;如今許獲罪,曾亦面臨刑事起訴,不由得讓人揣測這背後的中港政治關係。
近幾年香港高官涉貪案屢屢爆出,若只是一句「北風南漸」,未免過於簡單。廖暉與許仕仁的例子,很難讓人相信只是京港高官的個案。曾蔭權、許仕仁「做好呢份工」的高級公務員心態,是港英時期形成的。這種價值觀,奉行的是「唯上是從」,在權力有所制衡的民主社會框架下,這是公務員勤勉、恪守中立的象徵;而到了奉行權貴資本主義的人治政體之下,港府高官要仰京官之鼻息,上行下效,人情往來便是第一步。相信若北京一日不能徹底治理體制性的貪腐,香港高官的貪腐案件便難以避免。更甚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儘管現在仍無證據證明中港高官的錢銀往來與政治操弄的直接關係(相信今後亦很難有),以中共高官「公私難分」的慣性,只怕中港政治已經成為兩地權貴私相授受的遊戲,再無有能者勝出。
雨傘運動反映普通香港人對於北京強加威權於港的恐懼和反感已到極限;而運動中港府高官的強硬表現,則反映了他們唯北京馬首是瞻,罔顧民意的為官之道。如此下去,港府高官們除了激化中港之間的矛盾,實在看不到任何有益於香港發展的地方。必須承認,北京是香港政經兩界繞不過去的門檻,但香港政界諸人,有幾個能在香港民意和中央政府之間斡旋得宜,為港人發聲,而不是一味附和北京、爭做傀儡的?
許仕仁獲罪,相識40年的前特首曾蔭權為他寫求情信,重點提及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時任財經事務局局長的許仕仁與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聯手「打大鱷」的功績。的確,曾、許、任三人當年動用千億外匯儲備入市,成功擊退國際炒家的事迹,為市民所稱道,亦讓三人身居高位多年。如今曾、許兩人登高跌重,背後皆有京官牽涉其中,不知在雨傘運動期間評論有人「不合作、靠不住、添煩添亂」,影響香港中間人角色的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作何感想。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