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師生花9個月分屍 每塊骨煲20次自創肉骨茶去油法 製角島鯨標本

城大師生花9個月分屍 每塊骨煲20次
自創肉骨茶去油法 製角島鯨標本

【本報訊】城市大學動物醫學院今年初解剖在大埔擱淺的10米巨鯨屍體製作標本,其後專家確認巨鯨為全球稀有新品種角島鯨,過去九個月師生將鯨屍剖成100塊大小骨頭,曾任獸醫的動物醫學院總監自創「肉骨茶」煲骨去油法,鯨骨最少煲20次,務求去盡肥油製標本。
記者:洪藹婷 梁瑞帆

今年3月底,一條25噸重角島鯨屍體在大埔紅石門擱淺。

「油唔去,掛起會滴油」,主持這場去油大法的是漁護署前首席獸醫王啟熙,他指鯨油有助浮水及保暖作用,一般而言鯨油佔鯨魚一半重量,而做標本首要去油,不但較美觀,更可減輕重量。現時除角島鯨頭骨外,其餘脊骨及肋骨都已去油曬乾,但他說頭骨「煲咗幾個月仍然滴油」,要繼續煲下去。

將懸掛城大圖書館

身高近2米、體重逾150公斤的王啟熙,站在鯨魚頭骨旁仍矮一點,他拿起高他一個頭、狀如船槳的骨頭稱「呢個係鼻樑」。現時全球角島鯨標本約有10個,他預計煲骨加上曬骨,明年底有望完成標本,懸掛在城大圖書館外展覽。
今年3月底,一條25噸重巨鯨屍體在大埔紅石門擱淺,王與三名專家到場劏鯨,當時以為這是長鬚鯨BB,其後經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確認是11年前才發現的新品種角島鯨。他補充,「睇到佢嘅手指骨,起晒枕」,相信是一條年邁老鯨。他解釋,肉骨茶式去油法共七個步驟,首先是把鯨屍分成100塊,然後運去大嶼山,腐肉引來蒼蠅產卵,讓孵出的蟲蛆吃掉骨上肉碎,他指當時腐肉鋪滿蟲卵,孵出黑壓壓的蒼蠅大軍。接着把鯨骨用水浸泡三至四個月去味,繼而刷去肉碎。
接着採用肉骨茶式煲煮方法,把鯨骨逐塊放入三米寬的大煲,以90℃高溫反覆煲煮,「一嚿骨要煲20次,有啲我喺屋企煲,煲晒啲油出嚟,第二日又再煲」,目前他收集到三大樽啡色鯨油。

去肉後鯨骨重5噸

王稱去掉肉的鯨骨約100條,去肉後的鯨骨亦共重5噸,而最細的大腿骨只有20公分,最大的頭骨連肉重一噸、長三米。
現時團隊繼續煲頭骨去油,但因頭骨巨大,每次要動用吊臂車搬運。王啟熙稱,處理鯨魚各師各法,肉骨茶煲煮是參考歐美國家的方法後自創。他指有人用哥羅芳,又有人將鯨魚整條放入海浸,「冇人答到要點處理,每個人都有自己做法,都係自己試,我哋覺得我哋都要試……唔可以成日靠人哋」。
過去九個月,10人團隊詳細記錄煲骨溫度、酸鹼值等資料。現時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及美國專家,都與王啟熙交流處理鯨屍方法,王坦言「世上無秘笈」,完成後會公開資料供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