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種 2003年才確認

新品種 2003年才確認

【本報訊】今年3月陳屍大埔紅石門的角島鯨,全球罕見,該鯨是2003年才首被確認的新品種,現時鯨類專家掌握資料不多,只知全球數量甚少,現時全球約有10個角島鯨骸骨標本。2000年9月時有外國鯨類專家於南太平洋庫克群島(Cook Islands)水域拍攝到角島鯨在海中暢泳相片,十分珍貴。

常被誤當長鬚鯨B

角島鯨屬鬚鯨科,外形近似長鬚鯨但體形較小,過去被誤當長鬚鯨BB。2003年11月,三名日本科學家根據骨骼結構,嘴部鬚板數量及DNA進行鑑定,發現這個新品種鯨魚與長鬚鯨有顯著差別,成功確認新品種,並將結果刊登於世界權威的《自然》期刊。
身長可達10米的角島鯨屬中型鯨,其俗名以發現鯨骨標本的日本角島命名,至於學名「Balaenoptera Omurai」,第一組是鬚鯨的拉丁學名,第二組為紀念已故日本鯨豚學者大村秀雄(Hideo Omura)。

角島鯨小檔案

學名:Balaenoptera Omurai,屬鬚鯨科
外形:似長鬚鯨,但體形較小,常被當為長鬚鯨BB;成年長逾10米,重逾20噸
習性:食浮游生物
分佈:西太平洋海域,數量極少,標本見於台灣、日本及菲律賓
資料來源:城市大學及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