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東遊樂場是深水埗的best kept secret,春花夏草之間還有一幕木棉飛絮,而隱藏在場中大坑東蓄洪池內的地下世界,也是你可能不知道的隱秘。氣吞十萬立方米的蓄洪池一落成,就拿下2002年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建造業創意大獎,還有其他得獎的高空綠化渠務建築,其實也可以變成香港文化景點的best kept secrets。
記者:邵 超
攝影:楊錦文、劉永發
大坑東蓄洪池於2004年落成,是渠務署全港首個及最大型的地下蓄水計劃,上蓋建築物種滿垂直綠化的植物,很難想像大坑東遊樂場的欖球場和足球場底下,藏着一個長136米、闊130米和深9.5米的蓄洪池,「香港暫時有3個蓄洪池,大坑東這個有40個標準泳池大,它有很多特別設計,譬如附近有油站,測試氣體爆炸裝置,另外抽風系統每37分鐘可以替蓄洪池換氣一次。」渠務署排水工程部高級工程師鄭雅思說。
旱季清潔捉塘虱
蓄洪池不是污水廠,只是暴雨期間幫助雨水排放的設施。它以一條條的T形柱支撐,配合一列燈光,竟有點像置身聖堂,而這個聖堂在旱季進行清潔時,職員往往有口福,「每年四至十月就是雨季,大坑東蓄洪池會收集很多山澗至城市的雨水,總會夾雜沙石及垃圾,還有很多生物,譬如龜、魚、蛇、塘虱及青蛙。」這時一位資深職員搭嘴,「前兩天捉了很多條塘虱,還養在桶裏。」地下聖堂原來是大魚缸。除了乘搭港鐵和穿越地下行人隧道,我們其實很難接觸到香港神秘的地底世界。
蓄洪池僅於每年11月至3月旱季,開放給區內學校及團體申請參觀,今年提供長者服務的基督教信義會金齡薈也申請了三個參觀時段,一眾街坊長者義工將帶領花墟導賞團,講地區歷史,也因利乘便,一探對足十年的神秘蓄洪池,「以前旺角年年水浸,2000年西九填海,油麻地一帶水浸更加嚴重,規劃很重要。」義工何家強說。
限季開放 供人參觀
旺角年年水浸,是城市變遷的副產品,「水從獅子山而來,流入深水埗、大坑一帶,大坑東道和大坑西道顧名思義,曾經有條大坑。」這條大坑流經今日的花墟徑,「這裏以前是大坑渠,有蚊患,令居民經常投訴,現在加上蓋、綠化,令大家都樂意在這裏步行。」明渠變成有蓋明渠,原種在大坑旁的三棵列入名冊的古樹,也變成花園一景。大坑東一帶的街道也有一段滄海桑田的歷史,如1924年開通的三條街道,洗衣街為芒角村(今旺角)開發前西洋菜田的主要灌溉水源。通菜街和西洋菜街昔日也是農田及水田,農田具有天然蓄洪作用,百年流經我城的清水濁水,見證着水景變樓景,而渠務建築在百年後染綠,高空綠化一片藤蔓,呼應着昔日的農田綠景。
其他綠渠建築
大坑東蓄洪池及當年同時啟動的多個截流蓄洪工程,已為渠務署贏得至少七個本地及國際建築或水利殊榮,加上其他污水設施亦獲環評獎,單單近兩年渠務署已累積15個獎項,攞獎攞到手軟。
地底種綠色食物
渠務署不斷為新舊設施加入高空綠化植被,原來還試行地底綠化,在赤柱污水處理廠,嘗試在岩洞內種植六十米的垂直綠化牆。綠化以外,地底還可生產美食,Jamie Oliver在節目中曾介紹Dr Noel Arnold在澳洲一個廢棄鐵路隧道創建的地底蘑菇農場。最有趣的是,在廿世紀巴黎有地鐵以前,地下隧道及廢棄煤田,曾被上百家地底蘑菇農場佔領,蘑菇世家後人Angel Moioli至今仍堅持地底種菇。
花墟蓄洪池導賞
日期:1月20日、2月10日及3月3日
查詢:9381 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