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管局上周公佈10間港銀外滙交易調查結果,雖無證據顯示定價基準受操控,但近年歐美大行捲入外滙操控案及受罰,已成常態。為了減低操控空間及交易員踩界嫌疑,並與國際市場接軌,消息說,財資市場公會(TMA)月前商討,改革目前港元及離岸人民幣(CNH)的即期外滙定盤價(fixing)機制,構思是將現時經指定報價銀行提供參考價,改為以市場實際交易價作定盤價計算基準。
記者:劉美儀
據悉,短期內公會將向市場發出為期三個月的諮詢文件。參考價(reference price)指交易員按當時市況,認為最適切開出的即期滙價水平,交易價(transaction price)則是市場實際承接的即期滙價。
交易價取代參考價
財資市場公會轄下市場準則委員會,旗下的定盤價工作小組,約在一個月前曾討論改革構思,並於公會理事會(由金管局副總裁彭醒棠任主席)滙報。
小組初步提議港元及CNH定盤價計算,由現時經指定報價行提供中間價參考價作基準,改為以每個營業日早上11點前後各15分鐘,即合共半小時內,符合最低門檻規定(每宗交易額100萬美元或以上)的市場交易價,作定盤價計算基礎,並於11時15分公佈。若果改革落實,現行港元及CNH報價行制度將取消。
另一個商討焦點是,當市況「乾塘」沒有成交時,應如何定價。有人提議沿用前一個交易日的定盤價,或者索性當天沒有定盤價公佈,惟此舉可能影響企業進行貸款交易時的參考定價系統。
TMA行政總裁張泰強接受查詢時回應,公會一直有研究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報價機制,但沒有設定時間表或何時啟動諮詢,以市場交易價代替參考價為定盤價基準,與跨國機構如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所倡議的合規做法一致。
增透明度 運作簡單
他表示,現時新加坡即期外滙定盤價,已改用市場交易價計算,但同業市場利率定盤則沿用參考報價制度。另外,倫敦即期外滙雖仍採用參考報價,但將朝交易價機制邁進。本港乃國際金融中心,市場發展會符合國際標準。
張泰強謂,若採用交易價定盤機制,交易額需達一定門檻要求的成交價才計算入內,以往必須為指定報價行才可報價的情況不再,市況若欠缺成交時,他說會有機制處理。
但他重申,任何報價制度,均不可能百分百杜絕操控情況,只能完善機制,「令操控成本大咗」,減低銀行及交易員操控誘因。
另一財資市場主管指,用交易價作定盤價基準,可增加市場透明度,運作簡單,交易員亦不易涉及操控嫌疑,但計算交易價的時限不能太短,交易規模亦不可太細,否則仍不能排除市況淡靜時,數間銀行蓄意承造一個偏離市況的交易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