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市民住劏房是社會悲哀

張炳良:市民住劏房是社會悲哀

【本報訊】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揭示,全港劏房逾8.6萬間,較去年中急增近三成,但報告表明無意規管劏房及重推租管。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昨承認,市民因為沒有選擇而居於劏房,是社會悲哀,強調政府會透過增加房屋供應解決問題。房委會未來10年需興建29萬個公營房屋,他指房委會目前無逼切需要注資,但未來財政壓力會越來越大。
張炳良昨出席無綫節目《講清講楚》時表示,長遠房屋策略報告為未來10年的房屋政策定下框架,將興建29萬個公屋及居屋單位,但面對公屋建築成本上升,房委會財政有壓力,270億元的房屋儲備金,可令市民對建屋計劃安心。

無回應是否失職

全港劏房單位一年間急增三成,但長策報告表明無意規管劏房或重推租管。張炳良承認,劏房數目增加證明港人的確對房屋有需求,自言對市民因居所供應不足選擇居住劏房感到惆悵。他無正面回應自己是否失職,只形容情況悲哀,更感嘆要「住到咁樣」。但他認為解決房屋問題重點在於增加供應,擔心供應不足情況下,貿然推出劏房發牌或登記制度,只會令劏房供應減少,租金上升。
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王天予昨出席《城市論壇》也為長遠房屋策略解畫,指現時興建公屋及居屋的成本分別增至為90萬及110萬元,雖然房委會現時有投資及現金流,至2017/18年度仍有足夠資金應付。但是要應付未來龐大的建屋量,需財政支持,至於房屋儲備金會以甚麼方式、或每年注資則需與政府商討。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劉國裕就指出,近年缺乏長遠房屋策略,造成災難性房屋短缺,同意「有計劃點都好過無計劃」。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陳凱姿則表示,報告令基層絕望,推算未來10年公屋輪候冊家庭會增至40萬個家庭,指現時輪候冊家庭為26萬,但只建20萬公屋,質疑道:「條數點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