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朋友訪問了幾位科網創業的同行,把大家的故事結集成書。後來有人打趣說,朋友揀人的眼光不錯,六間裏面兩家被收購,一個持續賺錢且越做越好,只有一家做不下去轉型,命中率不低於職業風投。
現在再做一次,命中率不容易有那麼高。一個原因,是當年適逢真空期,互聯網第二波才剛起步,競爭比現在少,跑出的機會較高。近年越來越多人湧入科網創業,同一個概念的手機程式可以有幾十間公司一齊爭。
近排發現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上星期去了參觀太古新搞的共業空間,在太古坊全層,以蝕本價租給本地startups,夠型夠大夠靚,比起所有本地startup自己公司搞的裝修,揼本好多。同樣方便同樣揼本的,還有搞了幾年的cocoon,聽說現在這類空間,多達幾十個。
習慣找捷徑取得高分
也聽說,大學近年越來越多錢,用來資助學生創業,也有例如與Google合作,帶學生隊伍去矽谷走個圈,見識見識。當然還有科學園數碼港的各種計劃等。基本上,現在大學,由鼓勵創業到種子資金到工作空間到朝聖考察都有好多支持,甚至好多選擇。有朋友說,識一些大學生,都好有興趣填了表先算。
配套多了,當然有好的作用,我估,這五年的本地startups加起來的成就,會比早五年的大,而配套的增加應該有點關係。但另一方面,開始出現一個現象,創業界叔父輩Paul Graham稱之為「going through motions of starting startups」,前排有位訪港的風投人,抱怨矽谷近年多了好多趕潮流創業的創辦人,大概是指同一回事。不少是大學生或剛畢業的,有一個似層層的點子,籌了些錢,租了挺有型的寫字樓,也請了隊人,表面看來,好似是一家典型startup,唯一問題是,顧住模仿,忽略了最大重點:整出用戶需要的產品。
Paul Graham認為,無心扮但其實是扮創業,這個現象,是因為學生時代,所有的訓練,都是模仿,久而久之,習慣了找捷徑模仿取得高分的模式,也搬到創業方面用。
我估,另一問題是,學校最多是個學習供應技術的地方,但絕不是個發掘市場需求的地方,甚至可能是發掘市場需求最差的地方,因為是與世隔絕,好似社會但同真的市場其實是相去甚遠,所以,學生好難在求學時期或剛畢業就成功創業,除非對象是學生,例如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哈佛就創立了facebook。
當配套去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吸引到多學生或畢業生填表創業,而因為點子抽離於市場,最終量是上升了,但質也會下降。
但大學生涯也不一定只是障礙,例如善用大學生活的眾多空檔,做兼職去接觸市場,同時在學校找志同道合的人做未來拍檔,也可能是個方法。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