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06年1月6日的倫敦,一片愁雲慘霧,這是海軍上將納爾遜(Admiral Horatio Nelson)的國葬,行列長達數哩,當中包括皇室貴族、達官顯要,加上行列兩旁成千上萬的普羅大眾,真正是舉國同哀。他們所悼念的,卻是一位殘疾人士。納爾遜將軍在以往的戰役中喪失了右手,右眼失明,但他在查科加海戰中,率領着他的軍隊,冒着炮火,一往直前,闖進敵人橫列的軍陣裏,最終贏得了奇蹟般的勝利。拿破崙的海軍被打得支離破碎,再也不能威脅英國本土,納爾遜卻不幸被敵艦的狙擊手擊中,在旗艦勝利號的歸途中陣亡。
很多人知道那驚天動地的查科加之役,卻很少知道納爾遜將軍是一位殘疾人士。
一個人能有甚麽作為?對國家社會可以有甚麽貢獻?不是看他缺少了甚麼,而是看他擁有甚麼。史筆如鈞,寫的盡是他的才華和勇氣,其缺陷被他那光輝成就所掩蓋。
貢獻在乎所為
每當看到一位不良於行的病人,作為一名骨科醫生,當然要看他的雙腿,可我也更多注意病人的雙手,以後要憑着手掌握前途。看到四肢癱瘓的病人,作為一個脊柱外科的醫生,我祈求可以為他的肢體康復出一分力,但我也要為他安排肩頸的訓練,告訢他們以後要多用腦了,我深信以後主宰世界前途的,不是人工智能,仍是人的智慧。
世上還是有很多誰也治不好的病,即使以現今的先進科技,治療殘疾還是幫不上甚麼忙。倘能掌握尚餘的能力,重建堅強的意志,現實並非劫後餘生初期所想象的灰暗與無奈。
一個人能有甚麽作為?對國家社會可以有甚麽貢獻?不是看他做不到甚麼,而是看他做得到甚麼。
隔周一刊出
撰文:伊利沙伯醫院骨科顧問醫生錢炳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