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佔領行動雖告一段落,但「後雨傘」運動卻已接力開展。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陳允中由學生罷課組織公民學堂、雨傘廣場的流動民主課室、到「後雨傘」轉戰社區,希望令民主思想落地生根,就是要改變部份港人認為「民主唔可以當飯食」那一套,未來希望透過流動民主課室、「雨傘大學」、多媒體民主資料庫等「三管齊下」方式,令港人明白民主、民生不可分割。
記者:陳雪玲
警方9.28放出87枚催淚彈為79天佔領掀序幕。「我29日去三個佔領區行一圈,發現一個問題:悶。大家一味坐好悶,所以我哋9月30日宣佈四個區(佔領初期包括中環)重開流動民主課室。」
鬥長命鬥意志
陳允中在銅鑼灣清場前夕,向記者憶述成立流動民主課室的「前世今生」,又說就算佔領暫時結束,雨傘運動也不會結束,「你問幾時完?係爭取到真普選為止,可能一年、兩年、十年……一路搞落去,非暴力抗爭好重要為意志力,係同極權政府鬥長命,打死我都唔走。」
要鬥長命,鬥意志,必先喚醒更多港人爭民主的決心,但陳也發現「原來好多香港人對民主渴望係可有可無,覺得民主唔可以當飯食」,問題癥結是民主教育不足,特別是與市民較貼身的區議會選舉,候選人主打民生、鬥派蛇齋餅糭;立法會以至特首選舉或可觸及民主、政制,但流於口號式,未能深入討論民主與民生是不可分割。
為打破「民主唔可以當飯食」的想法,陳允中計劃在後佔領時代以「三管齊下」方式落區宣傳民主、民生關係:包括每周六在金鐘、銅鑼灣開辦流動民主課室;與許寶強、成名、黃洪等學者着手搞「雨傘大學」,以大學課程模式向不同民間團體深入講解民主相關課題;第三是建立多媒體民主資料庫,「類似懶人包,團體想自發落區又好,去學校講解又好,印出來加個聯絡方法就得,好快整到單張派,減輕落區論述嘅壓力。」
他又提出「約章運動」,希望用年半時間讓公民社會商討,結集出一個含各個範疇政策的社會約章,「約章係一整體管治方法,重新同政府、政府講清楚我哋希望香港點管治」,並配合2016年立法會選舉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