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世侄在酒家看菜牌有每位六百元一客的「紅燒鮑翅」,以為是既有鮑魚又有魚翅,誰知上桌只得一件手巴掌的大小的魚翅,不見有鮑魚的蹤影,還以為是一時疏忽漏了招,擾攘一番才知「鮑翅」徒有其名實則只有魚翅並無鮑魚。
世侄問區區:「為何沒有鮑魚的魚翅很多寫成鮑翅誤導消費者?」
魚翅因形態不同有「散翅」與「包翅」之分,「散翅」指去掉翅腰只有翅針的魚翅。
為了語貴吉祥寫菜單之時多寫成「生翅」。
魚翅保持翅腰包裹着翅針成荷包形者稱為「荷包翅」,簡稱「包翅」,其後不知在何時有人把「包翅」寫成「鮑翅」,久而久之以訛傳訛大行其道,「包翅」正名反而不彰了。
「鮑翅」一詞從字面看來雖比「包翅」更為冠冕堂皇,但容易引起誤解,以為是既有鮑魚也有魚翅易引起貨不對辦之爭論,值得業界反思。可是行之已久積重難返,恐怕不易撥亂反正了。
至於「散翅」因避散字不吉利之忌諱,故稱為「生翅」與生熟無關。不過也有人誤會是生割魚翅的不人道行為。區區曾聽過一位酒樓營業部老人家說過以未經石灰醃製曬乾的生割魚翅既無灰味也更軟滑,是翅中上品,故行上以此作標榜云云,識者皆知純屬忖測之詞毫無根據。此說與環保人士妄指漁民生割魚翅之後把鯊魚投回海之說同樣無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