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喪屍的生態學 - 麥煒和

醫字咁淺︰喪屍的生態學 - 麥煒和

喪屍系列電影,就像喪屍一樣,是打不死的,早期有喬治雷美奧的活死人系列,之後便是大英帝國《28日後》及《28周後》、續集多到數不清的《生化危機》、韋史密夫《魔間傳奇》、登堂入室的電視劇《行屍》……幾乎同一佈局情節,卻長做長有。
故事講述人類被不明病毒侵襲,染病者會變成失去心智的喪屍,它們受原始本能驅使,四出找活人噬咬以吃之。要消滅喪屍,唯一方法是摧毀它們的腦袋。喪屍病毒透過唾液傳播,而且無藥可救,被咬中者就算僥倖逃脫,若干潛伏期過後,他也會變種成喪屍的一分子。
電影最常用的場景,是城市已被喪屍佔領,只有主角及配角幾人在負隅頑抗,到彈藥耗盡,數以百計的喪屍便會圍攏過來,將倒楣的配角食到渣都冇得剩(不找些人犧牲又怎算喪屍片?)。然而,這樣的設定是有違自然定律的。
在生物界,體形相若的捕食者和獵物有一個一對50的標準比率,以非洲草原為例,每存在一隻獅子,就會有50隻斑馬,大於這個比率獅子便會因食物不足而餓死。在生態平衡機制底下,獅子與斑馬的數量便能長期維持着一定的比例。套用在被喪屍攻佔的城市,前者與市民的數量也應為一對50,而非電影中鋪天蓋地的喪屍在追獵三兩位市民。
大自然的生態圈環環緊扣,任何物種包括喪屍也有牠的天敵。人類一旦變成喪屍,身體的腐化程序便會啟動,螞蟻、蒼蠅、蛆蟲與腸臟的細菌內外夾攻,將屍體的皮膚、肌肉和五臟六腑逐步消化,多得這些微生物與昆蟲,不出數星期,喪屍便會被分解得連渣都冇得剩了。故此,就算地球真的遭喪屍佔領,大家也毋須緊張,我們只要躲起來甚麼也不做(香港便有一男子精於此道),等到喪屍都腐化殆盡,危機便能自動解除。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