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了日子是這樣,都幾開心!」四十出頭的朋友拿着大包小包的購物袋,滿足地笑。我們在東京巢鴨,這裏的商業步行街人來人往,幾乎全是公公婆婆,藥妝店大量養生保健產品、甜品店推出減糖甜品、鞋子店的款式舒服安全,而且價格都比東京其他商業區要便宜一截。有間店舖門口一排瓷器小狗,低調寫着1000𨨥,衣服、帽子、飾品、茶具、瓷器……各式各樣的貨品,質料不錯,設計耐看耐用,看價錢牌才知道全部一千日圓(約港幣六十五元)。日本流行的100𨨥店雖然便宜,但大量貨品花巧「唔等使」,經常買了用不着,對比之下這1000𨨥店精選實用,彷彿安心可靠一點,還有地方闊落舒服,輪椅也可推進來。
地產經紀派傳單,附送的是暖包。內衣店賣着紅噹噹的內衣內褲貼身用品,說是可保健康平安,都是舒服款式──終於到了不用介意身形的年紀,不屑束縛。吃着特產的鹹味「塩大福」,深深感受到老了也能夠有選擇,不用花大錢,亦可過得優雅。
街角有「無料相談」辦事處,免費介紹大量長者服務。日本在2000年推出「介護保險制度」,為國民提供醫療保險、退休金之外的長期護理保險。香港剛推出自願醫保諮詢文件,可是病了不只看醫生,尤其長期病患、認知障礙(腦退化)等,更需要照顧護理。日本有了護理保險,長者服務頓時百花齊放,大量上門護理服務,連買鞋子、裝修家居都可申請保險,老人院亦發展不同價格和特色的服務。
關於日本長者服務制度,稍後再寫,這裏先介紹「介護支援專門員」(care manager),保險可買的服務好多好多,長者和家人怎選擇?日本就有這種個案經理,家訪了解需要,安排適合的服務,街上也很多像在巢鴨見到的辦事處,隨時可以得到最新資訊。人人都不同,年紀大了,一樣會有不同的穿着品味、食物喜好、不同的健康狀況和價值觀,也會希望可以選擇不同的照顧,而有些選擇是需要專業知識的。
香港不乏多元化的長者服務,政府亦在研究「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未來長者都會有一定金額的服務券買服務,可是沒有個案經理,怎樣用得其所?尤其香港每個地區由不同的社福機構跟進,又有七個醫院聯網,區區情況都不一樣。像我嫲嫲離開醫院後,醫院社工安排每周一次上門護理,可是跟社工朋友談起,才知道嫲嫲住的地區還有社福機構提供上門針灸等其他很多服務。網上資訊鮮有分區,社區中心一般只有自己機構的資訊,我試過去找那區的民政事務處查詢區內所有服務,被點去社會福利署,去到幾乎全是綜援申請人,沒有當區長者服務的單張,也實在沒時間排隊詢問。
拿着巢鴨商舖自己畫的地圖,忽發奇想:香港可以有「長者社區報」嗎?根據七個醫院聯網劃分區域,收集該區的醫院社區資訊如健康講座、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各類服務,甚至商店資料,哪裏長者鞋款最多、老花眼鏡最平?可以集合區內的年輕人(護理界正愁沒新血)、剛退休人士(開拓人生下半場),透過臉書、部落格、小報紙,收集資訊同時看到區內缺乏甚麼,結合社區力量交流改善。我也可找記者當編輯呢。
Profile: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