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雨傘日記」插畫展 消除社會隔膜

八方人物:
「雨傘日記」插畫展 消除社會隔膜

一場抗爭結束,是另一場運動的開始。79日的雨傘運動,彼此經歷的人和事,抹不走也忘不了。遮打工場的陳伯、送葛菜水的Ruby婆婆、旺角社區圖書館,還有港版連儂牆,插畫師慧惠都用畫筆畫下,也用文字記下,並把畫作「傘」落社區,舉行佔領運動後首場民間展覽,盼讓沒有參與或反對佔領的市民,了解運動目的,消除隔膜,包括她父母。
展覽名為「雨傘日記」,展出慧惠25幅作品,由9.28警方施放催淚彈開始,直至金鐘清場前一晚的連儂牆落幕,當中都是我們熟悉的場景,或曾偶遇的人和事。她最喜歡的一幅作品,是遮打工場陳伯耐心教導小朋友製作木凳,一班徒弟仔圍觀學習,有8歲的Catherine、6歲的Elma和小男孩夏健朗,她還記下陳伯當時的循循善誘,「有瑕疵先叫精品,你哋做嘅凳就係全場總冠軍」。
第一次認識慧惠是在10月初,那時旺角剛遭反佔領暴徒清場,她看見一名中學生戴着頭盔躺在地上,一邊看書一邊守護,她就站在路旁把眼前景像速寫下來。有時要花上3、4日時間,就像旺角佔領區的社區圖書館,內容豐富,「係一個好平民嘅地方,無論有錢冇錢,總之你想有個歇腳地方,都可以坐,可以瞓,啲書仲要好update,《100毛》期期都係新」。

慧惠

義賣捐作獎學金

立法會廣場香薰洗手間、黃絲帶製作室、還有聞名中外的旺角關帝廟,現實中消失了,都在畫作中重現。慧惠原本任職平面設計師,佔領期間決定辭工,專心作畫是原因之一,因為佔領運動變化不斷,「好似關帝廟,分兩晚畫已經有微妙變化,祭品擺設唔同咗,又多咗防火墊」。她不想錯過這段港人寫下的歷史,「希望可以用我嘅力量畫低佢」。
展覽以外,慧惠也把部份作品製作成明信片義賣,扣除成本的一半收益,計劃捐給支持新聞自由的獎學金。佔領結束後首場民間展覽,她希望參觀者能分享自己的雨傘故事,是回顧也是延續,讓更多市民認識佔領運動,包括她父母,「佢哋係反對呢件事,認為爭取民主冇問題,但唔好阻街。希望透過啲畫一次過分享我嘅經歷,可以消除隔膜」。
展覽由即日起至下月23日在旺角山東街59號3樓tgt概念店舉行。詳情可瀏覽: https://www.facebook.com/waiwai.sketches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