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博格:這裏是個烏托邦 - 吳志森

父女博格:這裏是個烏托邦 - 吳志森

怡:
近80天的佔領運動,曲終人卻未散。清場前夕,你和妹妹到了金鐘現場,依依不捨的告別。
貼滿數以萬計訊息的連儂牆沒了;夏愨道自修室給拆掉;橫跨馬路石壆千萬人踏過的689樓梯不復存在;橫額直幡標語雨傘人等等的藝術擺設全部移走;牆身馬路地上的畫作一夜之間消失。雖然有部份作品早已給有心人庫存起來,終有機會給我們再緬懷一番,但畢竟時空變了,意義就不會一樣。
不知道你和妹妹在最後一晚的金鐘佔領區有甚麼體會。在佔領運動期間,老爸在現場做過多次直播節目,也到過物資站、帳篷、義工組訪問,了解他們的堅持和理想。有義工認真地告訴我:這裏是個烏托邦,不是真實的香港。
沒有人指揮策劃,分工合作建成了這個奇特的小社區。沒車行,中環金鐘的空氣清新了。空間佈局和使用,從來都沒有這麼合理過。共同理想,守望相助,禮貌周周,無償分享,抵禦敵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有點共產主義天堂的味道。
Too good to be true,太美好的事物,很難長久維持下去。
佔領者自覺或不自覺聚焦在他們自己的圈子中,忽略跟外界的溝通和連結。撤與不撤,退場與不退場,維繫這個美好社區的意願成為第一優先。民意的變化,選擇性地視而不見。當市民由支持到同情到異議到變得不太耐煩,醒覺到這個變化,已經太遲。
無論如何,經此一役,香港人,尤其年輕人,已經不再一樣,不是一兩句語言偽術,向上流動創業買樓就可以打發掉。It's just the beginning,真的,這才剛剛開始。We'll be back,下一次,我們再回來,會令這個政府措手不及!
老爸

Dad:
我們返回金鐘,因為我想再仔細看清楚每一事物,免得之後忘記。
佔領區不是由政府規劃,而是由每一位村民共同建構出來的。石壆太高便加裝樓梯,要讀書便做張桌子;我們與幾個不認識的圍在一起討論雨傘運動,人人平等,沒有誰比誰更有權力,這是香港很少、很少會發生的。這是由下而上的規劃,這是反抗不公義制度的力量。
清場一刻,警察拆走藝術品,洗街車刷走馬路上的字句。那天,我每次看新聞也想哭,因為那個由我們創造的社區,好像一下子消失了,人們好像要回到那被稱為「正常」的不正常生活裏。
清場了,但那股反抗的力量還在。我們還會繼續抗爭。
Yee

Profile:

傳媒人,關心時事,更關心兩個寶貝女兒的成長。
怡:大學生,探索人生,容易滿足。穎:中學生,愛完美,對生活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