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亞諾的演講

莫迪亞諾的演講

十二月七日,法國小說家莫迪亞諾在斯德哥爾摩發表諾獎演說。中文媒體報導不多,且奇異地聚焦於他對手機和社交網站的看法,據說引起「中國文學界熱議」。我看過某些「熱議」,大抵跟莫氏所言風馬牛不相及。「中國文學界」以為他擔心作家上網成癮,沒時間耐性寫史詩巨著,是一場膚淺的誤會。莫氏要表達的,是當今社交網站侵蝕人的隱私和秘密,而秘密的存在,不但賦予人以深度,更是小說的一個重大主題。
莫氏開始寫作,跟他年青時瀏覽巴黎舊電話簿的習慣有關。他喜歡任意在某個陌生人的名字、住址和電話號碼下劃橫線,然後想像:在千千萬萬的名字當中,這一個神秘的他或她,如今又過着怎樣的人生呢?所以他的小說母題總離不開陌生人、偶遇、尋找;他神往於失落的事物,更鍾情於永遠沒有結果的追尋。不單電話簿,他更讀舊報紙。一九八八年,他偶然看到四一年《巴黎晚報》的尋人啟事:「多哈.布慧德,女,十五歲,1.55米高……」竟因此魂牽夢縈,彷彿杜麗娘神交柳夢梅。他於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網羅一切她的資料,最後當然沒什麼突破性結果,卻啟發他寫下兩部小說:《蜜月》和《多哈.布慧德》。實不相瞞,我自己也常看尋人啟事,那是另類的不入流的文學選集。以下一則啟事署名蔡克:「尋找婉君,廣西人,在上海工作,2012年認識於上海美術館四樓樓梯間,帶我參觀上海弄巷,韜奮紀念館,上海圖書館等,雖然數度迷路,但相談甚歡,留下美好回憶。」上海,一場如夢的短暫相遇按着所記錄的路線發生,事過境遷後,他試圖在虛擬世界繼續追尋這個叫婉君的女孩──多麼超現實的名字。他們談了什麼?找得到她嗎?簡直是莫迪亞諾的微縮本。
今天人們的頻繁「在線」,不見得真會喪失私密,因為人性向來是神秘的,甚至連自己對自己也無力看透。莫氏演說的一個重點,在指出詩人和小說家的責任: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扭曲真實,而是憑藉專精的觀察,像紅外線般探射,貫穿那些沉淪於日常生活的人以及貌似平凡的事物,揭示一般人視而不見的真實。所以他繼而說,在最好的情況下小說家是一個「靈視者」(voyant)。他說這句話時可能暗指蘭波,而我則想起張愛玲,她大概是中國文壇最有巫氣的人。「靈視」於她不單是小說書寫的隱喻,更是照字面理解的異能,例如她有次寫給宋淇說:「此前不久還有一次較小的地震,中心在我附近離岸不遠的海洋中。前一天我忽然無故想起有一種罐頭可以買來預防地震,沒水沒火也能吃。在這之前兩三個星期又有一次預感應驗。」然而我們的靈視作家卻與諾獎無緣。

作者:馮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