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坊墟市小販今搬遷難忘迴轉擺檔

裕民坊墟市小販今搬遷
難忘迴轉擺檔

【本報訊】觀塘裕民坊漸被綠色圍板圍成迷宮,唯獨每早六時至下午一時,仁愛圍旁的三角地上,18戶流動小販如常撐起太陽傘。這微型墟市在過去多年,一直是觀塘街坊購置衣物的地方。觀塘重建第三四期展開,今凌晨,新一輪圍板豎起,18檔終在最後一刻與市建局達成共識,搬到新巴士總站旁的空地,惟區內人流早已大不如前,小販對前景仍感迷茫。
記者:袁柏恩

蘇太隨丈夫擺檔,一擺數十年。

雖擁有流動小販牌,但三角地18戶均已在原位擺檔數十年。售賣童裝近30年、現年62歲的戴太,笑言早已「跑唔郁」。她當年為照顧年幼子女,由工廠妹變走鬼檔,在新蒲崗大有街、土瓜灣落山道和觀塘通街跑,養大數名子女。她憶述觀塘全盛期,由裕民坊匯豐轉入輔仁街至物華街兩邊,擺滿攤檔,再見證小販由盛轉衰,「以前賣嘢真係可以周圍走,𠵱家都冇晒啦!」
她最記得當年小販常常「走鬼」,走鬼警號一呼百應,小販間亦十分團結,協議好每天如迴轉壽司般轉換位置,確保每戶均有機會擺放在最佳位置,避免了惡性競爭霸頭位。

改賣女性內衣褲受歡迎

年近七十的阿蘇是小販第二代,自幼隨父親在瑞和街擺書攤,後來搬到三角地,80年代改賣時裝。當時製衣業興旺,旺季每日要兩度取貨,「當年全部衫香港整,賣完一轉就要去深水埗廠門口等住出貨!」後來妻子建議改賣女性內衣褲,都是25元一個的最普通款式,深受中年婦女和長者歡迎,「100蚊用成年,襟用到冇人買!」他笑道。自重建啟動,熟悉的街坊不復見,新住客不見得對這種街邊內衣褲感興趣,每日收入由近千元跌至百多元。
食環已不再發出流動小販牌照,牌照亦不容許承襲,再圍板之時,三角地小販不知尚餘多少人。有小販透露,自己儲下了數十年來接下的罰單,由當年數十元到目前700元,「呢啲歷史痕迹,我會畀番子孫睇,你阿媽係咁樣湊大你嘅!」

戴太售賣童裝,習慣親自入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