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一言棠:南京石頭的見證 - 歐錦棠

【七筆思議】
一言棠:南京石頭的見證 - 歐錦棠

那是1995年12月,當《今日睇真D》還不時帶着使命感和傳承歷史的責任的時候,我被派往採訪「南京大屠殺」的紀念活動。對於僅在教科書或新聞偶有提及之外,這件歷史慘劇在很多香港人心目中只留有一個模糊印象,而我小時候也就只看過台灣出版的相關著作,內文抗日反共是必然,但不無偏頗,所以對於能親臨南京,還可能參與市政府的紀念活動,和訪問當年受害倖存者,着實抱着激盪的心情和期望。
《睇真D》從來是土炮製作,刀仔鋸大樹,除非有關當局安排,否則只有掛個勇字,要不偷偷摸摸,要不硬闖,我們四人小組到了南京,知道在「大屠殺紀念館」內舉行的重頭戲完全謝絕人民和官方以外傳媒參與,而且館外街道守衞森嚴,舉機拍攝也成驚弓之鳥,但不到黃河心不死,趁紀念館圍牆外民眾不得其門而入,怨聲四起,也不知誰個出的鬼主意,竟敢翻牆而入!

史實不可肆意篡改

當我越牆跳落電視台工程車頂時聲響太大,引起保安注意,立即指罵:「你這幹嗎?」幾個人就湧上來之際,我情急下知道當日港台合資電影《南京1937》演員也參與儀式,於是脫口便大喊:「我電視台的,我找秦漢的!」想不到一句吹水,竟然可蒙騙過去。除了儀式拍攝不到,倖存者的訪問也只談不到兩句就被「保護」下帶走外,我們還是可以在館內大部份範圍自由走動,之後我遇見兩位央視的記者,正在替一堆剛進行過公祭儀式的石頭拍照,我好奇一問,才知原來紀念館範圍內號稱有三十萬塊石頭,而每一塊都代表着昔日遇害的死難者。南京盛產精緻多采的雨花台石,但在館內遍地可見的又是形態顏色各異的各種石塊,體積一般比高爾夫球略大。
那兩位記者拍完照後,得知我是香港傳媒,竟然說我可以隨便拿一兩塊石頭,我當下猶豫之際,其中一位便說:「拿回去為這段歷史作一個見證。」原來他們已經得到許可,那堆經過祭祀儀式的石頭可以帶走,於是盛情難卻下我從中隨手撿了兩塊,回程途中細看,兩塊石頭形狀色澤大異,一塊顏色慘白,隱隱有着人臉的輪廓,活着一個骷髏,有眼窩,有鼻孔,卻沒有口;另一塊表面光滑,呈鵝蛋形,卻無端有一個恍如被刀切劈的整齊破口,就有如一個五官不全卻只有嘴巴的臉。天意機緣在這次採訪見到這兩塊寓意深長的石頭,死難者無辜受害慘成白骨,有冤無路訴;另一尊卻仿似反映現況,即使不讓平民百姓參與,甚至封閉消息,真正的歷史仍然是會在民間如實控訴。史實從來不是個人財產,更絕非可肆意篡改龍門任搬。

【一言棠】
撰文:歐錦棠

除表演藝術,也酷愛文字、影像及武術,其文章往往一針見血。

本欄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