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通關被指逼粵澳融合

24小時通關被指逼粵澳融合

【本報訊】昨日凌晨起,中澳口岸通關時間延長,橫琴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被視為打救澳門經濟一着。澳門人質疑,進一步開放關口,旨在引誘澳門人搬到大陸,加速粵澳融合。不過有學者認為,藉通關之便加快特區赤化,無論澳門及香港均難以見效。
新通關政策在澳門和珠海的三個口岸實施,澳門海關及拱北口岸的開放時間各延長兩小時,澳門蓮花口岸和珠海橫琴口岸24小時向旅客和旅巴開放,珠澳跨境工業區口岸亦暫時從午夜至上午7時向步行居民開放。一般相信,放寬口岸限制旨在壓抑澳門樓價,鼓勵澳門人到珠海居住,減少澳門的住宅需求。澳門樓市回歸後一直保持升勢,住宅樓宇10年前每呎平均約767元,今年中創下歷史紀錄的每呎約10,366元,增長幅度達12.5倍。
澳門自1999年回歸後,人口急劇膨脹,由回歸時的43萬人大幅增至現時約62萬人,15年間升幅近五成,外勞由3.2萬增至16萬,另有3.8萬新移民從內地遷入。新澳門學社副理事長李國強認為,新移民及外勞都加劇住屋不足問題,中央政府最近「恩賜」澳門延長三個口岸的通關時間,從經濟上可加強兩地連繫,甚至有指可以壓抑樓價,但質疑背後另有動機。
李國強指「按照內地當局橫琴總體規劃,期望到2020年橫琴20萬人口入面,有三分一係澳門人,近期澳門亦湧現大量橫琴樓盤廣告」,他憂慮,當局政策是藉放寬通關「請君入甕」,吸引澳門人口西移橫琴居住,為珠海澳門同化鋪路。

「新移民搬入 人口溝淡晒」

橫琴樓價低過澳門一半,對在氹仔金光大道一帶工作的澳門人而言,地理位置亦較近,上下班交通時間明顯縮短。隨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啟用,澳廣視亦傳出有計劃搬到橫琴,李國強認為,中央藉橫琴發展,將珠海及澳門兩地邊境模糊化,達至兩地完全融合的意圖更明顯,「當澳門人要搬去大陸住,但繼續有新移民搬入澳門,人口溝淡晒,本土自然失去抵抗能力」。
最近常有今日澳門、明日香港的說法,香港政府也經常建議香港青年北上發展,甚至曾構思在南沙或橫琴設立香港園。不過曾任澳門大學行政學系副教授的澳門良心成員仇國平指,無論澳門或香港,回歸以來不斷有新移民「溝淡」本土人口,但反對聲音從未減少,他不擔心開放口岸會赤化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