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

自古英雄出少年

前些天夏夢在上海,我就想起她監製過的電影,不多,就三部──1982年的《投奔怒海》、1983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和1984年的《似水流年》。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和嚴浩的《似水流年》是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的大贏家,早已名垂香港影史,只是中間這部《自古英雄出少年》,不知道還有多少香港朋友還記得。可是對於內地很多觀眾而言,這卻是我們童年時非常重要的觀影體驗,值得大書特書。
這部片子我兒時看過無數遍。第一次,是學校包場,我印象特別深,高潮一幕,在藏區,正當千鈞一髮危難之際,天地會逃亡的義士堪堪不敵,眼看就要清軍鐵蹄剿滅之時,袒胸露肩的藏民小英雄如及時雨催犛牛入陣,立時扭轉敗局,殺得清兵如落花流水屁滾尿流。恰如《新龍門客棧》韃子廚師從沙中飛出削甄子丹演的大太監一手一腳大快人心一樣,這一場戲,不由得觀眾熱血沸騰,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熱烈的掌聲,總而言之,非常成功。最難得的,它還是一部至今非常少見的兒童武俠電影。其中的主角,除了童養媳,其他,都是未成年,看看屁大點的小毛孩乳臭未乾,卻個個身手非凡,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對於深受紅色革命教育從小立志要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的一代人,看來是不錯的革命樣板。
一直也沒注意導演是誰,前兩天一查,居然是牟敦芾!很久沒聽到他的消息了,這位靠《打蛇》和《黑太陽731》成為香港B級片一代怪傑的另類導演,是絕對的cult重口味。
《打蛇》我重新看了一遍,對於邵氏居然會出品這樣一部電影實在感到匪夷所思。其中大量的裸露鏡頭到底有沒有必要呢?1980年的邵氏電影已風雨飄搖,抑或公司希望這樣訴諸於感官刺激的電影能夠像近年的3D版《金瓶梅》一樣刺激一下市場也未可知,我只知道票房未讓邵仁枚失望是事實。你說他有思想追求吧,結尾時,當人蛇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夢寐以求的九龍鑽石山,卻發現所謂鑽石山,不過滿山木屋,不由精神崩潰,仰天長嘆:「我不相信這裏就是鑽石山!我不相信這裏就是鑽石山!」也許是在嘲諷這些大陸偷渡客的愛慕虛榮,卻毫不體察文革十年內地水深火熱之中的同胞背井離鄉內心的痛苦和掙扎,相對陳可辛的《甜蜜蜜》,孰高孰低?
1995年,他拍攝的《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沒能如願在內地上映,又拍了一部實打實的三級片《血戀》之後,就再沒他的消息。在第一個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到來之時,你也許可以看看這部完全說不上精彩的電影,了解一下史實和他借機實現自己血腥企圖的野心。而當此時,我更加懷念那個拍攝《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牟敦芾,充滿童真,如此單純,一如少年觀影時的我們。

作者:葉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