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單車熱潮持續,每逢周末或假期,無論單車徑、公路或郊野,都可見熙來攘往的「單車友」。有醫生指出,近10年涉及單車的交通意外及受傷須住院人數分別上升71.4%及115%,傷者以頭及頸部受傷為主,更有死亡個案,提醒市民踏單車注意安全,尤其不可忽視頭盔、護肘等安全裝備的重要性。
記者:朱雋穎 蔡朗清
新界東是踏單車的勝地,沿吐露港有十多公里的單車徑,貫穿沙田至大埔大尾篤。鄰近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團隊指出,近年隨踏單車熱潮大興,意外頻生,根據警務處的數據,2003年至2013年間,涉及單車的交通意外數字上升了71.4%,2013年多達2,413宗;單是威院,2001年至2014年12月上旬,因單車意外而受傷需住院的人數,也增加了115%。
不少傷者無戴安全裝備
威院急症室創傷聯絡主任楊曉紅指出,大多數入院傷者為頭部受傷,65%人頭及頸部受傷、38%更是腦部及脊髓受傷,若涉及腦神經,可引致永久傷害,不少傷及頭部者並無佩戴頭盔。曾有一名16歲的男生,入院時身上無任何安全裝備,雖然清醒,但無法記起受傷過程,出現短暫失憶,幾小時內病情更急轉直下,變得昏昏欲睡,醫生即安排他做腦掃描,發現其硬膜外出血,即進行手術取出血塊,幸最終平安出院。
另一不幸個案是一名52歲的中年男性,在無佩戴安全裝備下,於馬路上踏單車捱撞,入院後發現急性腦血腫、11支肋骨折、骨盆骨折及脾、腎裂傷,最終搶救無效不治。她強調佩戴裝備對保障人身安全十分重要,踏單車者亦應遵守交通規則。
單車教練、前香港單車代表隊成員梁志賢指出,近年騎單車休閒遊的新手增加,貿然在狹窄、多車多柱的單車徑,甚至在馬路騎乘,一旦失控容易受傷。「初哥」應先在單車公園熟悉單車性能,掌握平衡技巧,才出路面騎乘。
梁表示,若將意外受傷機會減到最低,必須帶備騎單車「五寶」;首要有頭盔,「但唔少人戴錯,唔夠緊,跌車時頭盔移位」;運動眼鏡防止發生意外鏡片碎裂插眼;手套防止磨損;前後車燈在黑夜騎乘;車鈴則有警示作用。
他續指出,若租用單車騎車,最重要了解所租單車的煞掣系統,通常左邊手把是煞後胎掣,右邊是前掣,一旦煞錯掣會後危險,「如果落斜嗰陣煞了前胎掣,部單車就好容易打觔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