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清場之後,香港終於又恢復「正常」了,一切,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快速回到「守法」和「守秩序」的狀態。
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認為,社會的最佳狀態應該是年輕人和老年人配合,因為年輕人充滿激情,老年人富有經驗。換言之,老年人不應成為年輕人奮勇向前的羈絆,只需要給年輕人善意的建議和鼓勵,幫助他們把前路走好,而非給他們設置很多障礙。所以,在整個運動中,筆者除了佩服於參與運動的年輕人,更感動於那些善解人意的父母。為人父母者,誰忍見兒女面對警棍?和那些拚命阻止兒女上街乃至對其他年輕人冷嘲熱諷、滿腹牢騷的老年人相比,這些給予兒女鼓勵的父母,一定是在精神層面領悟多了一些甚麼。
最近大陸網上流傳一篇文章,勸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自己的匱乏感傳遞給孩子。文章說:「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以此觀之,多數香港人在物質層面的富足尚未超過三代,而說到精神層面的富足,則更是相差甚遠。
近代華人對貴族兩個字的理解往往是膚淺的,在很多人眼中,貴族等於既得利益集團,這和西方對貴族的理解大相徑庭。
在西方,貴族又稱藍血貴族,強調的不是純粹的享樂和特權,而是一種責任和付出。按照英國當代歷史學者羅伯特·雷西(Robert Lacey)的解釋:「西班牙人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貴族的血是藍色而不是紅色』的民族。西班牙貴族於九世紀開始,500年來戎馬刀弓,致力於收復失地運動,一寸一寸地從摩爾人手中奪回伊比利亞半島。貴族於戰前必先高舉手臂,露出白皙得無法掩遮血管的皮膚,以及其下清晰可見的藍色靜脈,以示自身血統純正,未受膚色黝黑之摩爾人血統污染,以振軍心。」因此,以前西方有貴族才有資格為國捐軀的不成文傳統。反觀華人世界,貴族幾乎同於富二代、官二代等負面形象。
現在流行批判「中國模式」,但「中國模式」其實並沒有甚麼特別,更不是大陸特有。「中國模式」幾乎適用於所有後發現代化社會——當一個落後社會被打開國門,想要「超英趕美」的時候,最佳最快的辦法就是中央集權,調配所有資源參與建設、發展經濟,只要領導者有足夠的能力,就一定能成功。但是,其後果在於,當利用中央集權令經濟得以發展後,這個中央集權本身,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台灣、新加坡、香港莫不如此,沒有誰能逃脫這規律。那麼,請問到最後由誰來限制這頭權力野獸呢?無非兩種方法:第一,有一個像英國這樣的原發現代化社會為後盾,用它的文官制度來限制權力;第二,就是像蔣經國那樣,親自動手來了斷專制。若非這兩條途徑,似乎沒有其他方法。
說這個,別無他意,不是想說台灣幸運遇到蔣經國,任何一個社會也不能奢望靠運氣度過難關。而是想強調,作為一個後發現代化社會,由於所有的經濟發展均建立在強權之上,是付出巨大犧牲才換來的,所以我們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比原發現代化國家的人更加患得患失。他們會不斷強調「不要搞亂現有秩序」,寧可終生為奴,也不捨喪失一口嗟來之食。真正的原因在於,「中國模式」一旦遇到華人奴性,就開始產生化學反應——他們以前是loser,害怕又變回loser。
匱乏感爆棚的人,總是在等待明君,跟父母官乞討,向青天大老爺申冤。他們告訴你,如果能夠獲得衣食無憂的保障,放棄一點自由又有甚麼不可以呢?反正自由也不能當飯吃的。如果一個人是這樣想的,你便該知道,這樣的人即使可以救,也不值得救。記住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話:「那些願意放棄基本自由來換得少許暫時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