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按最新數據顯示,全港劏房單位由6.69萬個增加至8.64萬個,政府未有計劃去監管有關劏房,而近年劏房幾乎「遍地開花」,區區都有,尤其新落成的市區單位也漸「劏房化」,面積僅200多方呎,但無論租金及售價皆越升越有,更有大角嘴新樓兩年樓價升逾四成的成交例子。學者預期當息口回升,需求自然減少,樓價便存在壓力。
樓價一直衝天飛,政府未來十年的建屋目標也只是每年增加1,000個居屋供應,意味大幅增加住屋供應仍顯得乏力。市民見樓價仍高居不下,即使實用面積不足200方呎的「迷你單位」,在手頭資金緊絀情況下,也不惜一切趕上置業列車,帶動造價向上。
毗鄰殯儀館仍不愁租賣
地產商見迷你單位有價有市,起完一個又一個。信置在紅磡必嘉圍的御悅,乃夥拍市建局興建的單幢樓,全幢68伙一律是實用面積185至252方呎開放式袖珍單位。儘管物業毗鄰殯儀館,仍不愁租賣。地產商於兩年前農曆新年開賣,當時最平單位189萬元,今日該伙最平及最小單位樓上C室,已錄275萬元售出,兩年急升45%。
該區一直以未通車的沙中綫作炒作概念,現時交通仍欠缺鐵路刺激,惟區內的蕪湖居,同樣提供迷你戶,一個實用面積224方呎單位,兩年前月租9,000元,現今升至月租1.23萬元,升幅達36%。
舊區大角嘴同樣出現多幢單幢新樓,同屬信置及市建局產品的奧柏‧御峯,逾七成為開放式及1房單位,市場喊居住面積越住越細之際,劏房樓價卻越喊越升。奧柏‧御峯一個實用面積264方呎開放式單位,本報記者實地視察,全屋行六步,已行完整間屋可用面積,惟該類單位,兩年前賣328萬元,今天已升至425萬元成交,兩年照升近100萬元或三成。
城大管理科學系副教授曾淵滄認為,雖然未來十年建屋目標由47萬個單位上調至48萬個,惟相對過往八萬五仍算「穩陣」,不過,要令樓價下滑關鍵不只是純增加供應,樓市向來是一個循環周期,若果遇上經濟逆轉,息口上升,即使樓宇供應絲毫沒有增加,也可以大瀉。目前市民搶買劏房,乃息口處於低位,借錢供樓着數,一旦息口回升,供樓負擔大增,需求自然減少,樓價便存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