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和香港相差一個對時。我是熬夜坐在電腦前看完金鐘清場直播的。當我看到雙學和泛民以及《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等被警方帶走那一幕,不由得熱淚盈眶。尤其是泛民和黎老闆,早先就適時地提出過退場和轉換抗爭方式的正確建議,有些人還因此而受到同道的誤解和責難,但是在佔中最後的時刻,他們從容坦蕩,勇於承擔,更是令人欽佩不已。
佔中告一段落,爭取真普選的抗爭此伏彼起。眼下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鞏固佔中成果,二是防止失敗主義。
佔中有無成果,此事仍有爭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先前就對佔中取得的種種成果有所論述,此處不贅。只可惜這些成果都是在佔中初期即已取得,以後民意逆轉,致使到手的成果縮水,由此可見鞏固成果之必要、之逼切。首先需要把得而復失的民心再爭取過來,其次是要讓那些感到挫折而灰心的人們重新鼓起士氣。
這就必須講一講防止失敗主義的問題了。何謂失敗主義?失敗主義是一種因為認定未來注定失敗,而放棄一切改變現狀的行動的思想。失敗主義不是憑空產生的。失敗主義往往產生於失敗之後。但是,單純的失敗並不至於產生失敗主義。惟有當人們普遍認定失敗是不可避免、是命中注定時,才會產生失敗主義。
有論者說,這次曠日持久的佔中運動之所以無果而終,不只是因為梁振英為首的港府,更是因為港府背後的中共,尤其是習近平主導的中共,從一開始就決定寸步不讓,毫不妥協,因此,無論港人如何英勇,也無論採用何種方式策略,都不可能撼動半分。照此說,佔中無成果乃是命定的。只要中共專制自己不改變,港人的抗爭就注定了徒勞無功。
接下來的情況便是,極少數勇士會屢敗屢戰,越挫越奮;大多數民眾則由於深感挫折、無奈、沮喪和失望,因而消沉下去。在未來的抗爭中,大多數人很可能會選擇放棄。畢竟,大多數人之所以參與抗爭,總是懷抱某種希望,希望自己的參與能夠使事情得到改進;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的參與只是枉費精神,他們就不會參與了。
這會是一種惡性循環。正因為多數人不參與,所以抗爭更不可能獲勝;由於抗爭更不可能獲勝,因此人們更不參與。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這種從高𥧌,由於挫敗,而墜入低谷的事例。
要防止失敗主義,我們就必須找出佔中的成果,並把它保存下來,鞏固下去。另外,我們也必須反思,檢討我們自己在運動中的策略缺失。當年面對政府的高壓,聲威浩大的波蘭團結工會運動也曾一度陷於低潮。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說:我每次被擊倒,我就想,一定是我們做得還不夠聰明,以後我們一定會做得更聰明、更巧妙。我們一定會贏。
我們必須讓大家相信,佔中並不是沒有獲得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大家相信,我們的挫折決不是命中注定的,那也和我們自己的策略失誤有關,而我們是可以改進、可以做得更好的。固然,在給定的政治格局下,真普選的目標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當局的惡劣不需要再證明。我們需要證明的是,儘管當局那麼惡劣,我們仍然可以把事情朝好的方向有所推進。
胡平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