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facebook上轉貼一條趣聞:「話說,金正恩對科學家氣象預測失準感到不滿,親身到國家水力氣象局,指導如何以主體思想加強預測準確度。」
「幸好北韓沒有股市,否則財經和股票評論員,恐怕個個人頭落地。」這句話,算是自嘲。老實講,市場上沒有單一的因,也沒有單一的果,在複雜渾沌的系統中,要找出一個趨勢,殊不容易。再者,價格的變化,當中有理性邏輯,但也有非理性感覺,從集體的非理性行為,能夠說得出一個大概,已經算是修為到家;要具體確實作出準備預測,又有誰知道,當中有多少運氣?有多少是技術?
財經市場,除了極少數具財力者有影響價格能力的,大多數個體都只是Price Takers,也就是沒有市場支配力量的小眾;可是小眾聚合在一起,又是有影響價格能力的大眾。究竟何時個體會聚集在一邊,何時少數具影響力的人可以主宰價格,差不多是過去一世紀財經分析家不斷尋找的Holy Grail。
依經濟學教科書的定義,財經市場的競爭已經算是高,皆因每個人買賣的是極標準化的商品、貨幣和鈔票,而且資訊透明度高,交易的結構亦極度規範化。可是在個別行業,仍然有莊家和定價者的角色出現。就以過去幾年甚具爭議的銀行同業拆息市場,行之有效百多年,仍然可以忽然間被監管機構說是被大銀行以市場支配地位操控。說實在,監管機構又怎會不知道過去銀行一直是怎樣操作?只不過當社會普遍仇視銀行的情緒在蔓延,政府也好借故找個理由去整治銀行;罰錢,既達到政治效果,也幫補入不敷支的政府。
香港競委會在明年便會正式執法;競爭法條文看似技術,但衙門運作難免有政治考量。事實上,凡是權力在手,或多或少都有點自我膨脹,或者未必如金正恩般狂妄,但是在執法的一刻,總會覺得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無誤,只要在他們眼中是有罪的,肯定要除之而後快。
遠的不說,見到近來警方執法的武斷和專橫,大概也想像得到競委會這個「營商警察」是甚麼一回事。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