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舊書店淘書最大的好處便是你不知道這次會遇上什麼?這個周末便不期然地遇到了兩本舊作:葉靈鳳先生的《香港方物志》和羅忼烈先生的《詩詞曲論文集》。羅先生的古典文史著作頗多,且待下次細說,今天想寫寫葉先生的小冊子。
抗戰爆發後葉靈鳳到香港,此後便居在此,直至逝世。1953年,他開始在《大公報》的副刊上連載《香港方物志》,1958年出版了單行本,我很遺憾沒有買到這個版本。1985年12月,北京三聯書店重印了此書,封面設計是化名「葉雨」的總經理,亦是老書痴范用親自完成,橫一枝花,豎幾莖草,中間五個隸書大字見肉見骨,一見欣喜。
葉先生早年寫小說,玩設計,編刊物,是上海灘的洋派年輕人,後來開始寫讀書隨筆,簡直以此揚名了。葉先生談書的文字偏淺偏淡,卻自有他的味道,這是很可怪的事,他的《書痴》、《冬天來了》,簡練,淡遠,仿佛一小幅靜物水彩,掛在昏黃暮色下的書房牆上,別有風味。北京三聯書店印過三冊《讀書隨筆》,收錄從三十年代的短小篇章到七十年代香港島居後寫的系列風物志,都是不長的篇幅,寫出淡漠而不枯澀的境界,由同樣來自香港的羅孚先生編選,每冊封面用一張英國天才而短命的畫家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的插圖,當得起書林俊物。
這本單行的《香港方物志》,和他談書論文的文字便略有不同了。顧名思義,這本書寫香港的山川風土和草木蟲魚。外人或許會奇怪,這個繁華市聲所在之地居然也會有這麼些鳥獸蟲魚麼?大約因為是給報紙寫專欄的緣故,每篇都千字上下,收文一百一十二篇,知識,情趣,文筆都在不大篇章裏轉自如,寫草木蟲魚,也寫民風市聲,力求通俗暢達,卻絕不苟且隨意,處處可見作者對此地的深厚情意。
葉先生在序言中說:「有關香港史地知識的出版物,實在太缺乏了,尤其是關於方物的記載,在十多年前簡直是一片空白,因此我的這本小書,就無可避免的填補了這空虛。但我同時也知道,自己當時為了嘗試撰寫這樣以方物為題材的小品,曾經涉獵了不少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從方志、筆記、遊記,以至外人所寫的有關香港草木蟲魚的著作,來充實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在資料的引用和取捨方面都是有所根據,一點也不敢貿然下筆的。」
這話隱隱然便有自立門戶,傲然自得的意味,不知道此後香港還有類似的讀物沒有?葉先生自一九三八年避亂客居於香港,此後便把他鄉做故鄉,直至一九七五年病逝,把對此間的注意與留戀都貫穿在他諸多文史雜著裏。今時今日,若能稍多回望反顧,會不會對這片土地愛得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