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正研究都市固體廢物徵費,加強回收成效及提升廢物棄置堆填區的費用,也在考慮之列。環境保護署表示已達到在全港屋苑設1000個玻璃樽回收點的目標,逾五成港人可在住所附近把玻璃樽放置於回收設施。建築廢物方面,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建議建築廢料應和家居廢物收費相若,避免有人走法律罅。
住宅玻璃樽回收點達千個
環保署指,現時玻璃樽回收網絡已達到今年1,000個住宅玻璃樽回收點的目標,包括164個公共屋邨,全港逾半數市民可在住所附近找到回收點。環保署回收的玻璃樽,會循環再造成環保地磚或其他工程用途。環保署指,2015年會再擴展回收網絡,未來全港18區設「綠在區區」項目,預計最快明年初沙田完成工程後可投入服務,提供區內環保教育,並有物流支援,鼓勵更多市民支持回收。
環保署未來的工作重點還包括推廣「有手尾」的態度,實踐「清潔回收」;除了飲品玻璃樽外,食物或醬油玻璃樽只要沖洗乾淨,亦合適作回收再造。
政府建議未來家居或工商垃圾收費每噸4、500元,相比建築廢料只是每噸125元的堆填區收費,家居及工商的廢料收費高,或令人走法律罅,當作建築廢料棄置。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指,政府要研究收費模式提供誘因,推動市民守法。
金門建築總裁何安誠認為現時建築廢物徵費對業界的影響輕微,佔整體建築費少於1%,他不反對加價,需由用者自付,即回歸業主身上。本港建築廢料佔堆填區四分之一,但每噸收費只是125元,比較英國每噸900多港元、東京近2,000元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