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方集:董先生的江湖地位! - 張宗永

圓方集:董先生的江湖地位! - 張宗永

甚麼叫江湖地位呢?寫文章可以洋洋二千字,可以不用分段,而編輯不敢動半隻字,這就叫做江湖地位,在說的「董先生」不是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那一位,是《蘋果日報》前社長董橋先生。
董先生在《書奴絮語》中說,「七十歲了,我忽然討厭將文章分段,覺得分段也是技巧、也是鋪排、也是心機。棄掉分段興許棄得掉半層技巧。想到那裏寫到那裡一段到底,文章興許自然些、本色興許出得來。試了好久了還在試。中毒太深,筆尖太油,一段到底落墨太花還真到不了底,還要費些心思約束才拿得出手。可是約束又是技巧,又犯忌了。文章實難。」(《克雷莫納的月光》.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

文章旖旎 仰慕已久

我與《蘋果日報》結緣,「圓方集」是初度,但之前亦曾擦身而過。2009年我從銀行退下來,開始在報章寫雜文,不嫌莽撞,寫了一篇《杜魯多的中指》請董先生斧正,他還將我介紹給李怡先生,可惜自己散漫,最終沒有跟進。
我絕對是董先生的「死粉」,董先生的每本書我都有看,我第一部擁有的董先生作品是《雙城雜筆》(文化生活出版社.1977年12月初版),這本書仍在我的書架上,那陣子,董先生仍未大紅,書的包裝亦沒有今天董先生的作品般典雅,但文章旖旎,我已深深受吸引。
我的兒子名字叫家喬,當年起名時,固是希望他長大之後,「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做事有自己的原則,性格不要太多稜角,但亦有部份原因是因為仰慕董先生。家喬和妹妹家予小時候,唸新加坡國際學校,是董先生外孫Japser的同窗,這也算是緣份。
唸董先生的書有陣子碰到一些奇巧的字,我也會記下來學習學習。但坦白說,我的程度已經越來越追不上董先生的修養了。收錄在《克雷莫納的月光》的《再見吉老師》,全文近二千字,提及的人物超過三十個,一個段落,真是筆氣縱橫。
甚麼叫江湖地位呢?董先生喜歡藏書票,亦是精印老版書收藏家。近年董先生的作品多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包裝得美侖美奐,高雅得很。能夠將自己的喜好變成是出書裝幀的要求,便是江湖地位。 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能夠如此體面地見諸讀者眼前,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第一次識董先生在2000年,董先生那時應該是《明報》總編輯,是李慧玲(當時在《明報》跑政治新聞)作介紹的,在Jimmy's Kitchen午飯,還是董先生破費做東的。

尚欠人情 力邀茶敍

存爵先生是印尼華僑,在台灣讀書。我也在新加坡居停了一段時間,對南洋那邊的老華僑圈子有一點接觸,讀先生的文章便更有感受。我早年亦曾附庸風雅追慕骨董和字畫,我手上幾幅何紹基的字亦是受先生感染才購入的。近年已經較少踏足拍賣場,錢不夠、𨘻品太多,自己懂的又太少,但看先生談骨董的文章,仍然覺得很有趣。
嶺南大學榮休教授作家劉紹銘是董先生的朋友,但是他說,「老董不是所有人的那杯茶」。劉教授中文造詣高,他當然有他的眼界。我認識的字少,讀董先生的文章,可以碰到那麼多苦澀的生字,簡直有種劉姥姥入大觀園的感覺,嚇儍了!
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先生寫人性,董先生是深懂世情的聰明人,舊版的《辯證法的黃昏》(台灣合志文化專業出版.1990年12月再版),書的封面隱約看到董先生信中說,「……中文大學半年,恍如讀通一部《儒林外史》……」人事倥偬,盡在不言中,我絕對相信董先生剔透玲瓏,問題是他願意告訴你多少。
董先生今年從報館的工作崗位退下來,偶爾在街上碰面,我也會邀請先生茶敍,先生都不願意應酬我這個俗人,客套客套便沒有了下文。我仍然在等機會答謝董先生Jimmy's Kitchen的人情。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